宋馥李/文 舆论场上的合肥,几次完美的“赌局”,被人们津津乐道着。
人们在谈论合肥时,在谈论什么?
合肥曾经是全国建市时间最短、城市体量最小的省会城市之一,曾被揶揄为没有存在感的省会,论产业基础、文旅资源,在省内并不突出,唯一的优势是“为皖之中”。
这些年,缺乏光芒的合肥,工业经济不断跃升,增速保持高位,几乎每年上一个千亿台阶,由2005年第十八位到2014年迈进前十,2016年跻身工业产值的“万亿俱乐部”。
班级里一个毫不起眼的后进生,没有聪颖的天资、逆天的操作,在几年的时间里,每次进一小步,考试名次逐渐赶超。
当你恍然发觉时,会陷入一阵沉思。
合肥正是中国的缩影,1949年时,它是皖中大地的农业县,从零开始,阶梯上行,逐步工业化和城市化。
当长三角区域乃至全中国的诸多城市,都在高喊“退二进三”,希冀站在风口,成为高端服务业引领发展的城市时,合肥显得低调务实,老老实实发展制造业,没有多少声量。
2005年7月,合肥确立了“工业立市”的重大决策。
回看这个提法,在当时毫不新奇,甚至都有些迟滞。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这是国内很多城市的一致主张。
但最近10年,已经很少听到类似提法,那已经是旧时代的宣言,很难赢得逐浪潮流者的唱和。
工业立市,并持之以恒。从2005年算起,四届合肥市委书记,三任合肥市长,每一位主政者,均抱定了工业立市这个大主张。
这难能可贵。在一个历史时期,一个城市的战略定位最好只有一个,作为继任者,延续一个战略,保持一种调子,有时比“创新”更难为。
城市战略需要接力前行,久久为功!
合肥有其他发展方向吗?或许也有。互联网风起云涌,金融业事半功倍,很多产业浪潮过尽千帆。
好在合肥没有赶时髦,也没有试图“三年大变样”,他们谋求一条循序渐进的工业发展之路,补足家电产业链、突破“缺屏少芯”的发展瓶颈,力推制造业的精进深耕。
目前,合肥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拥有37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宗工业产品。
其实,这个速度并不算快,在众多城市发展路径中,合肥是一个积跬步而至千里的耐力型城市。慢慢来,徐徐长,没反复,不松劲,一年一个台阶,创造出了合肥的速度。
当一座城市持之以恒做一件事,那最终的要素资源,必然会集聚成群,形成合力。所以,在过去15年间,合肥在光电产业(京东方)、集成电路(合肥长鑫)、人工智能(科大讯飞)等领域,已经成为全国的技术发展高地。
这些成就,既有创变者的魄力与勇气,更有后来者的坚持与笃定。
那么,具体到的被人们反复提及的一些重大项目投资,诸如京东方项目、长鑫项目,政府做出资人是否合宜?这便见仁见智,要根据具体的情由,才能做价值判断。
我认为,将城市的未来寄托于某个项目的成败,是不智的;反之,以几个项目的成就来论定城市价值,同样是不客观的。
招商引资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城市招引项目,产业选择城市,发生水土不服和无果而终,也是一件极为正常的事情。纵观合肥15年来的招商引资,那些未果的重大项目,自然也就在大事记中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城市的赌约,不应是赌一个项目,而是赌一个战略,且最终赌的是恒心,赌的是耐力。
当整个城市的营商环境、制度环境和乃至人文环境,围绕发展工业而行、持续接力,培育出几个成功的工业项目,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