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记者 董瑞强 大气重污染成因终于有了基本的说法,主要包括三大影响因素——污染排放、气象条件和区域传输。
这是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3月11日记者会上的最新回应。他介绍,2017年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正式设立,当年9月展开工作,预计到今年底全部结束。该项目集中了全国近两千名一线专家,包括很多院士参与研究。我们向地方派了若干专家组到现场帮助地方,支持科研,其中就包括大气攻关项目。
“目前,项目总体进展和成效不错,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包括大家最为关注的大气重污染成因,现在应该说有了基本说法,但最后还要等项目结束后,由专家、攻关项目正式对外发布。”他说。
重污染成因
李干杰把大气重污染成因及来源归纳为三大方面:污染排放、气象条件、区域传输。其中,污染排放是主因和内因,经过专家研究已更明确具体。
污染排放中有四大来源(工业、燃煤、机动车、扬尘),占比达90%以上,城市之间稍有差别。此外,在PM2.5组分里也基本搞清楚了,主要组分是四大类——硝酸盐、硫酸盐、铵盐和有机物,占比达70%以上。
“所以,来源搞清楚了,组分搞清楚了,也就是主要矛盾清楚了,主攻方向清楚了。下一步就要治理这四大来源,针对主要组分开展工作。”他指出,气象条件尽管是外因,但其影响对大气重污染而言是非常明显、非常大的。专家评估结果显示,气象条件影响在年度与年度之间,上下10%。
也就是说,气象条件本身影响是比较大的,上下波动也较大。同样的污染排放量,不同年份气象条件可能拉高10%,也可能拉低10%,个别城市可能会达到15%。
而容易造成重污染的不利气象条件成因是:风速低于两米、湿度大于60%,近地面逆温、混合层高度低于500米。这样的天气极易形成重污染天气。
比如,今年全国两会召开首日,京津冀地区就出现了重污染天气。截至3月2日10时,北京市PM2.5小时浓度达到221微克/立方米,为重度污染;区域污染最重城市是保定,PM2.5小时浓度达到262微克/立方米,为严重污染。
生态环境部的解释是:2019年2月19日以来,受弱厄尔尼诺现象和季节转化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长时间持续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叠加工业企业逐渐复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持续长时间重污染天气过程。在偏南风持续影响下,伴随水汽输送,污染区域逐渐北移,开始影响包括北京在内的京津冀中北部地区。
再如,去年秋冬季京津冀地区PM2.5出现了不降反升。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1月19日,三大重点区域只有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有所上升,PM2.5浓度上升了9.2%,北京上升了14.9%。这也主要是由于几次重污染过程的影响,自然气象条件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所以在预测到这样气象条件时,一定要进行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采取应急措施,把排放降下来,这样才能使重污染过程不那么重,可以减轻一些。”李干杰表示。
另外,区域传输方面也基本搞清楚了。李干杰介绍称,在一个传输通道内,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范围内,大概相互之间影响平均是20%-30%;重污染天气发生时,会提高15%-20%,可能达35%-50%;个别城市可能会达60%-70%。也就是说,相互之间影响比较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实施联防联控。
环境治理须坚决 不要反复摇摆
“也正因此,我们现在关键是要优化四大结构,关键是做好重污染条件下的预警应急工作,关键要实施联防联控。过去这些年,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实践证明还是有成效的。”李干杰表示,研究结果进一步印证说明了这一点,也使我们有信心继续按照这个路子、方向和方法做下去,相信一定会见到更大成效。
他特别强调:“所以在天气好的情况下,不要自满松懈,你以为一段时间很好就自满松懈,放松要求,搞不好就会反复。遇到重污染过程、重污染天气又来时,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否定我们的改善成果,更不要轻易调整和否定治污路线。要有定力,科学客观,自信坚定,不要反复摇摆,不要五心不定。”
全国政协会议发言人郭卫民也表示:“雾霾天可能会有反复,但是环境治理必须坚决”。
不过,越往后大气污染治理会愈来愈难。正如李干杰所说,尽管成效不错,但往后骨头越啃越硬。尤其是在区域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的同时,今后减排空间进一步收窄,四大结构调整也不会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充分认识到大气治污攻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