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远山/文 “政府榜单只有黑榜,没有红榜”……3月1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在记者会上的一番表态,引发舆论关注。他表示,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要再为企业的行为背书、站台;将对著名品牌、知名品牌进行清理,在政府的榜单上,只有黑榜,没有红榜。
“黑榜”也就是黑名单,“红榜”则是指“驰名商标”之类荣誉。从以往“红榜”、“黑榜”一手包揽,到如今开始逐步推动政府职责重在市场监管,也即“黑榜”,而尽量不要参与到企业荣誉评选与奖项颁发等事务,表明了政府与市场边界的进一步厘清及确立。
相比于市场化的评选榜单,政府榜单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公信力。这也成为之前政府参与的榜单评选“含金量”——企业积极参与此类评选,可以获得官方背书的某类荣誉,从而在品牌传播上获得更多的社会信任加分,此外随着此类评选的行政层级递增,尤其是所谓“国家级”榜单评选,可以获得来自地方政府的相应政策扶持、税费减免等一系列优惠,在金融信贷上也常常作为其企业实力的金字招牌,可谓收益丰厚。
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尤其是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在记者会上所指出的,部分地方、部分领域出现打着行业协会主导、却喜欢拉某个官方机构背书的“红榜”评选活动,因其巨大的收益在企业中有很强的吸引力,由此形成了一个卖方市场,企业需要通过缴纳高额评选费用、甚至与主办方幕后交易的方式来争夺上榜资格,从而产生了灰色利益链条,让部分本不具备类似资格的企业“买榜”,而其他有资格的企业则因没有参与交易而落选,“红榜”评选走向其活动举办的主旨反面,异变为劣币淘汰良币的游戏。
同时,哪怕是程序相对公正的“红榜”评选,仍然无法摆脱行政管理思维与动态市场规律之间的矛盾。如果说,以往消费者选择某家企业缺乏专业化能力,政府“红榜”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指南针作用。那么,如今对于一家企业在产品、服务等各方面的质量高低,其评判维度是多重的,包括早已有之的各类质量管理标准。随着互联网电商的发展,网上评议的大量出现,也为用户选择某家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而各大互联网电商平台也在不断优化其平台商家的质量管理体系。再加上一些市场化质量评选机构的出现,消费者面对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弱势得以逐步改善。
因此,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始采取的榜单评选清理,有些打着国字头名号的“品牌计划”也被叫停,就成为新时代下的必然选择。政府对于市场更要发力于监管,通过完善相关法律以及提高日常执法,来推动市场环境的改变。而非陷入到对企业个体的“表扬”,尤其是要防止参与到存在商业利益的各类评选活动中,造成政府信用的严重损失,同时也扰乱了市场自发信用体系的建设。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