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发布的《中国消费者借贷观念及借贷行为白皮书》都说了些什么?

刘艳2016-07-27 09:50

记者 刘艳 消费者在选择不同的消费贷款机构和产品时最关注什么?消费者对于目前消费金融服务的槽点在哪?未来消费者对哪些消费品类的贷款需求增加?消费者更青睐什么样的消费借贷模式?……

7月26日,平安银行发布的《中国消费者借贷观念及借贷行为白皮书》(下称“白皮书”)都做了相应的解答,这份白皮书是平安银行联合尼尔森,历时三个月,通过调研问卷和深度访谈等,调研了3000多名受访者形成,调研范围覆盖37个城市,从性别、年龄、收入层次等维度还原消费者群体现状。

白皮书的调研结果显示了消费金融在未来增长的巨大潜力,高达43%的消费者表示即使借钱或贷款也要得到想要的商品。

调研结果也显示,预期未来通过消费贷款购买3C数码产品的下降比例在各类贷款用途中下降最多。而对于旅游、奢侈品用途的贷款产品使用意愿分别有6%、4%的增长,高于其他用途。

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众多,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白皮书提到,消费者在选择不同的消费贷款机构和产品时最关注的是产品属性,尤其是利率和贷款额度。此外消费者对于贷款体验也较为关注,在对比不同机构提供的无抵押消费贷款产品时,申请手续复杂程度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

白皮书也同样指出,大部分消费贷款产品用户认为从认知产品到使用产品的全流程过于繁琐,造成体验差的问题主要包括,机构工作人员无法回答关于产品的问题,或回答不专业;用户咨询产品的关键信息(利率、额度等)时无法得到精准的回复;用户在申请阶段所需提交的材料较多,如工资流水、结婚证明、房产证、在职证明等。用户等待机构审批的时间过长。希望通过线上渠道申请消费贷款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消费金融发展如火如荼,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电商企业和P2P借贷平台纷纷参与其中。

白皮书指出,商业银行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消费金融服务系统相对成熟,金融产品更专业全面,未来发展方向是将传统的金融服务代入到互联网消费场景中去,而电商企业由于拥有成熟的互联网平台和大量的客户消费行为数据,在小额、场景式消费贷款业务领域发展迅猛。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消费场景的构建上的确略输电商一筹,但也并不是没有超越的机会。比如平安银行新近推出的“E按揭”,其结合购房场景,针对尾随购房而来的装修、添置家具等一系列需求,推出的线上消费金融产品。

“E按揭”是以房贷为载体,不仅提供按揭服务,线上申请预约,线下签约;而对于置业的客户,在客户购房行为基础上,还衍生出其他消费信用贷款产品——“安家贷”,为贷款购房的客户在装修、旅游、婚庆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并将安家贷申请内嵌于E按揭流程。一次申请,就能够满足多方面的贷款需求。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