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融上半年收购1500亿占累计规模22% 资产管理公司不够用

2016-07-14 16:04

记者 胡群 “商业银行今年抛出来的资产包有280多个,将近2200多亿,华融接了100多个包,1500个亿,占了50%以上,华融今年新增的市场占了50%,半壁江山。” 7月9日,中国华融集团董事长赖小民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16北京年会”上表示,中国华融过去十几年处理工商业的不良贷款6800个亿,而今年就接了1500亿。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规模触目惊心,其背后正是剧增的不良资产规模。7月7日,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表示,至2016年5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已超两万亿,较年初新增 2800多亿元,不良率达到2.15%。

超两万亿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仅通过向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才接近十分之一,另外十分之九要么尚在银行系统之中,要么通过其他渠道处置,如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正在探索的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

不良资产持续攀升

多种迹象表明,在经济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期,银行面临的风险正在逐步的暴露。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状况已发生巨变。银行的利润增速断崖式下跌,从2011年的36.34%锐减到2015年的2.43%,今年1季度虽然有所回升,但也不排除季度调节的偶然性因素。

“2016年银行业的经营发展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银行业资产质量管控和不良贷款化解的任务将更加艰巨,预计2016年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中国银行首席风险官潘岳汉表示。  

“中国银行业现在腹背受敌,银行业利润增速断崖式下跌,只用了短短四年就从30%多的高增长到接近零增长;比利润增速下滑更为严重的是商业银行不良率的攀升。此外,银行新增资产投放也面临资产荒问题。”7月7日平安银行行长邵平如是表示。

自2011年四季度开始,中国银行业不良双升已持续18个季度,且目前势头仍在继续。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率为1.75%。“截至2016年5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已经大大超过两万亿元,不良率突破2%,达到2.15%。这个分别比年初新增了2800多亿元,提高了0.16个百分点。”于学军给出了银行业不良最新的数据。

据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2015年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预测,新增信贷集中出现不良贷款的时点较大可能在2017年。该报告同时表明,虽然官方发布的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远低于3%,但这只是个平均数。抛开平均数来看不良贷款率最高的银行金融机构,情形更加使人警醒:有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其所在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最高的超过了3%,有2成的受访者认为其所在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最高的超过了5%。

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

坏账太多,资产管理公司不够用

在经济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期,银行面临的风险正在逐步的暴露。在此背景下,7月6日,银监会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实际上,市场早已开始对不断暴露的风险有所警醒。商业银行正加大拨备力度,加大资本充足准备和对坏账的核销,不断加强和资产管理公司合作以及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等。

根据上文赖小民7月9日演讲给出的数据,仅用半年时间,华融从商业银行接收的不良资产,就已达到自1999年成立至今17年所处理不良资产规模的22%。

华融2015年年报显示,应收款项类不良债权资产收入指华融自金融机构购入的贷款及不良债权和非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产生的收购重组收入。华融应收款项类不良债权资产收入由2014年的156.62亿元增长47.5%至2015年的230.95亿元。截至2014年及2015年末,华融集团以收购重组模式持有的应收款项类不良债权资产总额分别为1687.128亿元,及2214.339亿元。

在银行净利润增速降至个位数时,处理坏账的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却迎来春天。

“我从09年接手华融时,当时盈利4个亿,到去年净利润169.5亿,ROE回报一直保持在平均18.9%,成为中国最赚钱的管理公司。”赖小民称,“这些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资产管理公司在盘活存量、化解不良、支持供给侧结构改革当中大有作为,中国资产管理公司在经济增长顺周期时赚钱,在经济下行压力逆周期时也赚钱。”

不良资产暴露太多,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远不能消化。2014年7月至今,银监会批准江苏、浙江、安徽等多地成立省级资产管理公司,在本省范围内开展金融不良资产批量收购业务。

“当前我们资产管理公司感觉到资产管理一方面市场存量很大,另外一方面,垄断又很突出,一级市场垄断,最近国务院批了22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但是很小,规模很小,每个省才10个亿,自娱自乐,就在自己省里玩,走不出来,更重要的他们没有专业的技术人才,专业的技术优势都没有,所以很难发挥更多的作用。”赖小民说道。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市场院长 主要关注银行、消费金融领域市场动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