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医药逆风上市

王雪乔2016-07-09 12:06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王雪乔 华润医药IPO的流程正在进行。6月底,这家公司刚刚向联交所提交了香港主板IPO上市申请。这个时间,恒生指数处于三年来的较低区间,交投也相对清淡。

初步的招股书中未能给出此次的募资金额、发行股份数量,以及挂牌上市时间等具体细节。经济观察报采访华润医药的相关人士,得到的回答均是内容以子公司公告的为准,关于该事件的更多内容不便透露。

不过,坊间有传闻,此次华润医药拟募集资金10亿美元,这一数字是从今年三月的15-20亿美元的传闻滑坡下来的。

业务分布

华润医药的业务包括制药、医药分销、药品零售,其中制药业务的毛利率最高,达到了58.4%,来自华润三九、华润双鹤和东阿阿胶三家国内A股医药上市公司,以及华润紫竹药业、华润赛科药业、安徽华源医药、华润片仔癀药业等企业,内容涵盖保健品、中成药和化学制药。

招股书中,华润医药的业务版图清晰可见。截止去年年末,在制造领域,按2015年收益计,华润医药是国内第二大医药制造商。旗下生产和营销494种药品,其中有六种医药产品的年收入在港币10亿元以上,包括阿胶块、基础输液、感冒灵、复方阿胶浆、中药配方颗粒以及降压0号。这些药品主要来自旗下的三家A股上市公司。

分销领域包括药品的营销、销售、投标及物流,在这个领域,华润医药也自称第二大医药分销商,通过兼并收购大分销网络,而截至2015年底华润医药分销网络仅覆盖全国19个省,计划于至2020年覆盖全国。

在药品零售领域,按照2015年收入排名,华润医药的零售药品网络位列全国第九,以“华润堂”、“医保全新”、“同德堂”等全国性或地方性品牌经营702家零售药房。

虽然旗下众多资产被评价为优质资产,但从三家上市公司的年报来看,华润医药的业绩仍然有值得担忧的地方。

以东阿阿胶为例,作为国人熟知的滋补保健品,东阿阿胶连年盈利,自2010年到2015年5年时间,东阿阿胶收入增长1倍有余;扣非净利润甚至增长约2倍。但这一成绩主要来自其十年来先后16次的提价,且造成了销量增长的忽高忽低。近年来东阿阿胶开始打破产品的单一化,推出了一些新产品如“桃花姬”,但伴随而来的销售费用大幅增长,同样反映了其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弱点。

另一“爆款”药品“999”的归属企业华润三九也有类似的问题,2016年一季报显示净利润出现下滑。华润三九的“999”品牌的高知名度,同样以高昂的广告投入为代价,相比于行业其他龙头企业,华润三九的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基本高出10%-20%。

华润双鹤方面则表现为业务转型的缓慢。

2016年双鹤第一季度主要经营数据显示,公司营业收入约14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1.82亿元,同比下降7.98%。对于2015年的业绩下滑,华润双鹤在年报中称,输液业务受输液限用、辅助用药限用、医保控费、二次议价等政策性影响,收入同比下滑11.12%。

这不是华润双鹤第一次出现利润下滑,其在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出现营收和净利润下滑,2014年营收和净利润更是分别下降超过三成。

这其中,中国的医疗政策影响非常大,安徽、浙江、江西已明确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直至全面取消,北京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医院加入。这一政策有解决抗生素滥用的目的,华润双鹤早在几年前的年报中就反复提到政策带来的影响,但从目前来看,其转型速度非常缓慢。不仅没有重视口服抗生素的行业趋势,其外延发展的非输液业务,包括心脑血管产品、内分泌产品和儿科用药,营业收入占比到现在也仅有一半。

招股背后

根据招股书的介绍,此次募资主要投向医药的分销和零售领域。

其中,分销领域一直是华润医药的主要收入来源。2013年至2015年医药分销比重分别占比79.63%、83.09%、82.75%。业务上对分销的倚重也可以从公司在制药工业与商业流通的企业排名中发现,华润医药的流通业务排名国内第二,制药业务上则一直被其他大型集团压制。2014年的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中,包括扬子江药业、白云山医药等,都在华润医药排名之前。

但并不是华润医药在流通领域没有隐忧。按照招股书中的说法,华润医药的分销业务仅战略性覆盖19个省份,零售业务按照2015年收入排名,零售药品网络只能位列全国第九。华润仍然不是国内巨头中国医药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的对手。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评价华润医药的特点是慢,“不管研发还是业务调整都比市场节奏慢可能不止半拍”。但现在,行动一向缓慢的华润医药,急于在宏观市场下行、旗下公司业绩不振的时期申请上市。

形势所迫或许是最好的解释。华润医药的老对手国药控股和上海医药都实现了A股或港股上市,市值逾300亿元人民币。而单从商业流通业务来看,按照商务部发布的《2015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中国医药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占据前三甲,总收入达4749.77亿元,占前100家主营收入总和的48.56%。但其中,冠军国药以2776.45亿元的营收成绩将后两名远远抛下,同时季军上海医药与华润医药的成绩只在伯仲之间,眼看就要超越华润。

与此同时,改革和创新已经发生在对手公司。

去年2月,国药集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方案已获得国务院国资委批复原则同意,今年3月正式启动,将旗下所有化学药工业整合到了现代制药,并引入了外部的战略投资者。

上海医药方面,2011年实现整体上市,2013年经历管理层换届,此后开始了内部整合与业务拓展双管齐下的改革。提出“战略管控为主,运营管控为辅”的管控模式,并从去年开始涉水医药电商新业务,这同时也是一次“管理层持股”的尝试,上海医药与自然人季军共同投资设立上海医药大健康股份有限公司。

另一颗上升的明星广药集团,包括白云山医药集团在内,引进了马云旗下的云锋投资,成为广州国资改革引进非国有资本的一个案例。白云山也牵手阿里,布局医药电商业务,双方还计划以广药健民现有的医保药品在线支付为基础,共同探索更广泛的医保在线支付领域,并在此之上对接医保控费、电子监管码等业务。

四面楚歌之下,如史立臣所说,“华润再不发力,市场机会越来越少。”对于华润最大的弱点,他指出,是其财务投资人的定位,物理拼凑的资产整合,不利于提高优质资源的整体效率。本轮IPO中,华润医药的拟募集资金主要将用于医药分销及药品零售领域的兼并收购,未来是否会有同业对手的魄力进行战略调整,最终将影响其在港股的市值。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