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缘/文 IDC预测,到2020年,将有290亿个设备互联,物联网将成为一个价值1.46万亿美元的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数十亿的忽略设备不停地收集、分析并发送海量信息,这就是所谓的物联网。
事实上,从洗衣机、空调、冰箱到汽车的一切物品都能够以新的方式连接、操纵和控制。这些设备能够连续不断地瞬间捕捉到数据并进行传输,催生新的服务和商业模式。
“我们现在接触的只是物联网的表层。” IBM大中华区Watson物联网事业部总经理马智仁(Peter Murchison)认为,“传统的可编程计算方式无法处理那些发挥物联网真正潜力所需的数据量和种类。而认知系统采用概率性算法,这是它可以理解计算机科学家称作非结构化数据的意义,因此可以满足物联网产生的信息在数量、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方面的要求。”
毫无疑问,物联网技术将转变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物与数据之间,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而进军这一领域也让更多的科技巨头正面交锋。
互联网巨头谷歌花32亿美元收购智能恒温器制造商Nest,该公司经过扩张,涵盖了一整台互联智能家庭系统。微软则针对其Azure公有云推出了一个物联网套件,其中包含一个让用户连接、监测并控制设备的物联网中心;一个整合了机器学习的流媒体分析服务;一个用来在物联网设备上发送消息的通知中心;以及Power BI。
在芯片架构领域,英特尔开始推出为小型设备提供低功耗计算的Quark产品线,并与企业硬件制造商戴尔在硅谷开设了物联网实验室。而英特尔的竞争对手ARM甚至与IBM结成了联盟,以期构建出完整的生态体系。
在网络设备领域,服务提供商思科则开发了一系列物联网服务——从网络连接(其中包括交换、路由、无线接入和嵌入式网络硬件),到雾计算服务(把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带入网络边缘),再到数据分析、安全、管理和自动化。
很难说IBM与他们相比是不是钱袋最鼓、有最多行业案例可供参照,因此最能吸引企业和最具潜力的服务商。但IBM日前选择与思科合作,将IBM的沃森物联网技术整合到思科的基础框架中,尤其是为自治网络和匿名联网设备提供分析服务。
IBM与思科的雄心及其面临的竞争反映出一个共识——未来不久,物联网将成为整个世界是神经系统,人工智能和认知计算技术会将数以千万计的企业和数十亿人的生活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如何在其间创造价值,或许是IBM及所有科技巨头正在面临的商业挑战和为之努力奋斗的共同愿景。
2015年3月,IBM宣布投资超过30亿美元,用于将认知计算融合到物联网中。同时宣布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开设八家IBM Watson物联网客户体验中心,包括北京、德国伯布林根、巴西圣保罗、韩国首尔、日本东京以及美国马萨诸塞州、北卡罗来纳州和德克萨斯州。
与此同时,IBM将在Watson IoT Cloud平台上提供Watson API 帮助企业客户和开发者基于云计算进行物联网应用的开发及测试。
对于认知物联网领域所下的赌注,来自于IBM对于物联网巨大市场前景的预判——感知设备正嵌入汽车、商品、建筑、飞机、穿戴式健康监测仪器等物体内,但设备并不是物联网本身,设备产生的数据才是,物联网的真正价值也在于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所产生的商业洞察之中。而在物流网产生的数据中,只有约10%得到了应用。
IBM正准备为争夺下一个计算时代的统治地位而战——将认知计算技术扩展到物联网领域。这不仅是为了满足客户新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帮助这家企业级市场服务提供商进一步释放其从应用、服务、软件、平台、系统一直到芯片层面的所有技术能力。
IBM在2016年初宣布 “认知商业”战略,并确信这一转型将为更多的企业塑造数字化的未来。在此之前,2015年初,软件巨头已将原有的硬件和软件集团打散,成立云计算集团、智慧商务集团、Watson集团、医疗集团、物联网集团和大数据分析集团。
正是由于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云平台得以与认知计算技术环环相扣、紧密结合,实现真正的智能化创新。通过物联网,IBM将有机会在企业客户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认知,让人们了解周遭的世界。
目前,IBM拥有750多项物联网专利,超过其他任何公司的3倍,正尝试将认知技术融入物联网中,与过去10年累计的仅4000多个物联网客户合作。Watson物联网平台针对专为特定行业量身定制的应用、软件和服务而整合了一个基于云的开发和生产环境,而统领这一切的则是认知分析功能。
2015年10月,IBM收购天气公司(The Weather Company),后者的云数据平台支持着美国日均使用量第四大的手机应用,每天其云端服务要处理的查询操作高达260亿次。基于IBM的Watson IoT Cloud,应用开发速度能提高40%。
中国作为IBM物联网战略的桥头堡。在过去两年间,IBM中国将认知计算与物联网技术融合,开发以中国创新需求为出发点的物联网云平台、高性能物联网实时流数据处理、物联网大数据管理及分析等技术,支持汽车、物流、保险、交通、电子等不同行业的认知应用,推动行业转型。
继2015年底IBM宣布成立Watson物联网(IoT)全球总部之后,IBM大中华区物联网事业部也随之正式成立。在利用物联网提供新的服务并形成新的商业模式这方面,IBM大中华区Watson物联网事业部总经理马智仁(Peter Murchison)有自己的观点。
“企业决策者已经认识到他们可以让自己的业务产生颠覆性的变化。只要他们了解物联网到底是什么样子,他们有足够的想象力想象到怎么样进行转型,就能够实现战略型的颠覆。如果我们真正把认知计算技术应用到物联网当中的话,我们会给很多行业带来根本性的改变。”他说。
在过去两年,马智仁(Peter Murchison)曾管理所有IBM中国区14名大型客户的软件业务。并在之前15年任职 TBM WebSphere软件的全球高管,其中有四年负责亚太地区的销售,还管理过多家软件公司的并购。对企业客户在业务发展中价值转化的实现和了解,是他被委以重任的原因。
如今马智仁(Peter Murchison)负责制定IBM大中华区的物联网战略,在他看来,与他的中国伙伴一起运用Watson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在物联网领域占得先机,以新的方式提供服务,以新的方式赚钱,是一件“极为令人兴奋的挑战”。
在这方面,马智仁(Peter Murchison)崇尚的是帮助企业建立起相关的平台,来支撑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同时,将其作为一个业务项目而非一个科学项目来对待,这意味着企业应该让物联网作为解决业务问题的手段,并与战略结合,以此实现更大的价值。
访谈:
经济观察报:IBM大中华区年底成立物联网事业部是因为时机还是商业模式已经成熟?
马智仁(Peter Murchison):我们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把碎片化的这些技术都整合到一起。而在这之前,IBM做物联网已经有了20年的历史,最开始的石油管道管理,电力电网管理,但这些技术分散在IBM不同部门。随着市场的发展,需求也慢慢明显,以前分散式的资产对我们来说显得没有效果,我们客户来说也不能提供很好的服务。所以我们决定把它们都整合到一起。除此之外,IBM也是全球为数不多几家仍然关注基础型研究的企业,而IBM北京的研发中心恰巧是全球物联网研究中心。
经济观察报:是什么原因让您决定到中国市场来任职?
马智仁(Peter Murchison):在2015年年底的时候我就来到中国待了一段时间,那时候我主要的职责是在销售IBM传统软件品牌,主要负责亚太区,当时我是“被迫”在中国的,但中国待了一段时间之后非常喜欢中国市场,第一是增长特别快,第二不管是IBM还是我们的客户都特别愿意接触新鲜的事物,我很喜欢这个市场。
现在有了IoT这样一个机会,而且是在中国市场,这个机会对我来说就更加令人兴奋。可以说是两个重要机遇结合到了一起,中国和物联网,首先中国市场是一个令人兴奋得市场,这是一个大环境,而物联网本身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引爆点,它富有令人兴奋的内容,当内容和环境结合在一起,而且这个机遇降临到我的身上,我希望我能够给IBM带来价值,给客户带来价值,给中国的市场带来价值。
经济观察报:在IBM的战略目标中,大中华区物联网业务扮演怎样的角色?
马智仁(Peter Murchison):我们的战略是在中国尽可能达成更多的合作伙伴,建立更大的社区,这样才能尽可能满足客户的目标。比如现在水质量管理和水污染控制方面;在天气管理、绿色行业管理方面,我们都有了很多的合作伙伴。除此之外我们跟大学合作开设相关的课程来交付一些物联网相关的技能,不仅培养市场,也会让企业从中受益。
经济观察报:云计算与物联网的融合,如何实现商业价值?
马智仁(Peter Murchison):这真是特别有趣的问题。我们看到在中国确实云计算有很大的市场价值,物联网也一样,或者说在云上运行的物联网在中国有着很大的市场意义。因为我们物联网平台是通过云来进行交付的,平台上的应用有的是可以通过云进行交付,我们用各种形式交付云上的物联网应用,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物联网是云的杀手级应用”。
经济观察报:与传统软件的销售,模式相比,物联网业务的商业模式有何不同?
马智仁(Peter Murchison):传统的软件销售模式和IoT的销售模式不管是云端的还是在云下的,非常大的区别在于传统的软件合作伙伴,比如系统集成商是把软件进行调配,适应客户的不同需求。相对而言,物联网的模式会非常宽泛,向上扩展和向下扩展。以医疗行业为例,物联网模式可以向下一直延伸到心脏起搏器或者心脏控制器的制造厂商,向上可能扩展到整个城市对于健康医疗的需求,比如城市需要我给它一定的数据报告,对于这样一个报告的高层生态体系的建立,我们也需要掌握。所以确实整个生态体系有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