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或设立专营机构负责企业化运作“人才住房”

刘艳2016-06-06 11:49

记者 刘艳 在日前由深圳市创新发展举行的改革30人论坛2016年第二次会议上,深圳市住建局房改处处长刘逸群透露,深圳市或设立专营机构负责企业化运作“人才住房”。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此前,深圳市政协委员、市住房研究会会长陈蔼贫建议,借市委市政府出台促进人才优先发展新政策的契机,将人才住房从住房保障体系中剥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人才住房筹集建设、分配和管理政策体系。

据统计,到“十二五”期末深圳市累计供应的政策性住房、保障性住房共达到了42万套,其中包含“十一五”之前通过各种渠道供应的政策性住房27万套,包括以前的福利房、微利房和单位的房改房在内;而“十二五”期间实现了11万套保障型住房的供应;各类产业配套住房和拆迁安置房4万套。

刘逸群介绍,在“十二五”期间,深圳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增了保障房项目24万套,开工接近20万套,竣工大约有11万套,完成投资接近600亿元,是“十一五”总数的2.3倍—5倍。11万套里面市级主管的项目8万套,区级主管的项目近3万套,占28%。从住房的类型来看,这11万套里面公租房约6.7万套,安居性商品房出售的是2.5万套,经济适用房出售的是7千多套,拆迁安置的是1.1万套。

在 “十二五”期间累计供应的11万套各类保障性住房,如果按每户3口计算,覆盖 33万人,其中面向人才供应的超过60%,供应量是“十一五”的10倍。此外,还发放人才安居补贴大约16.15亿元,再加上区里发的一些补贴接近20亿元。

在“大保障”的概念里,人才住房是涵盖在保障性住房里面,但“社会上老百姓也有一些意见,比如说这些住房凭什么供应给了人才,老百姓‘我’就不能住。而且从上级对我们的一些工作的检查、审计过程中,他们也提出来所谓的“人才”建设标准,供应对象跟国家要求的对不上。”刘逸群说道。

总体而言,尽管“十二五”期间,深圳市在住房保障方面取得了些许成绩,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小,刘逸群介绍,目前住房保障覆盖率低、保障房数量缺口大、住房保障范围界限还需要进一步地划清界线、住房保障的市和区之间的责任不平衡、市场商品房价高企引至住房保障传导的压力非常大。

近年来疯涨的房价让一些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对一些大城市望而却步,据悉,深圳市引进人才的数量已现下降趋势,本科以上的学历,从2011年的59.76%降低到55%,呈小比例下降,而硕士和博士占比下降更多。

深圳市拟专门出台一些人才住房的政策措施,把人才住房和社会的保障性住房区分。具体而言,建立人才住房的管理体系,和分区、分类建设供应体系。建立人才封闭流转的机制,建立一个封闭的流转市场,在这个市场里面内部循环;建立保障性住房全市统一的信息平台,全市的互联互通实时共享,也防止重复享受;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筹建一个企业化运作的人才住房的一个专营机构。

深圳市创新发展,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社会智库,专注改革创新,于2013年7月在深圳民政局登记注册。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