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在即 “入池”资产或择优

刘艳2016-04-25 11:15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刘艳 4月19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和配套表格体系。

从今年3月市场开始传出六家银行参与不良资产证券化首批试点的消息到如今《指引》的发布,不良资产证券化起航再进一步。

而指引的下发意味着不良资产证券化时隔8年将重启在即。据悉,在6家试点银行中,中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可能首单落地。

重启在即

此次发布《指引》分6个章节、36项条款,主要内容包括发行环节信息披露、存续期定期信息披露、存续期重大事件信息披露、信息披露评价与反馈机制等。

中债资信认为,结合此前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及资产支持证券的相关规定,本次推出的信披指引兼具了审批制及注册制下信息披露的双重特征,在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基础上,增强了市场的透明度,为进一步推动不良贷款资产证券业务的高效、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信披指引出来之后,参与方从一开始就按比较规范的方式来做,比如《指引》里面有关于基础资产,包括评估、贷款服务机构,发起机构,期间涉及到应该披露的信息,从一开始就按照要求披露或者尽调,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中诚信结构融资部总经理李燕告诉经济观察报。

事实上,市场对《指引》发布早有期待,中债资信在年度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趋势展望报告中,将不良资产证券化信披指引及最终推行看做2016年值得期待的进展。

今3月,有媒体报道,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招行6家银行参与首批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总额为500亿元。时隔八年,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

据悉,在6家试点银行中,中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可能首单落地。某资产评估机构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他们启动的项目处于尽调阶段,另已有多家试点银行谈妥,项目还未启动。

国内银行将贷款分为五级: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其中最后三类被银行认定为不良贷款。上述人士对记者说道:“入池的资产需要具备可回收性,也看打折情况,现在的情况不好说,每单的资产池不一样,历史上的四单基本打的三九折左右。”

其实在本轮重启之前,历史上曾发行过4单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合计100多亿,占所有资产证券化的比重较小,除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外,建设银行是唯一发起设立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银行,据媒体报道,其发行总规模为27.65亿元,资产池以可疑类贷款为主,其中次级6.15亿元定向发行给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

2008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中国资产证券化审批戛然而止。2012年以来,停滞4年之久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获国务院批复重新开闸,2014年,银监会、证监会双双推出资产证券化备案制。2015年,央行启动信贷资产证券化注册制。

虽然进展颇多,但资产证券化重启以来,所涉及的都是优质资产,不良资产方面进展缓慢。

而当此之时,银行不良攀升压力剧增,截止2015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为1.67%,16家上市银行平均不良率为1.45%。余额为多少,而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与成本在不同行业间传导存在时滞,目前对银行业的冲击尚未充分释放。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动力明显。

今年两会期间,央行副行长兼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表示,会挑选少数管理水平高的大型金融机构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初期试点额度不大。要求产品设计简单、透明,不能搞多层,坚持投资者适当性原则,只向机构投资者出售,不能卖给个人投资者。防止发行人道德风险,建立信息披露要求,不仅发行信息披露要求,而且包括资产层数披露要求,包括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

李燕指出,银行将不良资产打包进行证券化做成产品的出发点是为银行处置资产而服务,会根据自身需求,哪类资产需要通过资产证券化做成产品卖出去;同时也考虑投资人购买意愿。作为试点,入池资产会选择不良资产中相对较好的。“比如有抵质押物的资产其处置比信用类资产更有保障;而已经进入司法程序的不良资产,审判结果出来之后其可回收就更具有确定性。总体而言,筛选入池资产会从资产回收可能性、处置时间等方面进行考量。”李燕说道。

中信建投在近期的电话会议里提到,像次级跟可疑类具有一定程度证券化的可能,但是损失类贷款可能就不太具有证券化的可能性。从不良的结构上来说,主要还是与产能过剩的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为主,合计占比还是在60%以上,这样的规模对于能够进行有效的资产证券化处理有待观察。

难题

时隔多年,不良资产证券化再度重启。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背景下,银行剥离不良的需求明显,市场化解决方案化解不良资产能够为银行资产负债表实现减负。

平安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提到,相比银行一次性2-3折转让不得不承受损失来换取短期内账面资产负债表的改观,银行可以获得前端管理费和后端超额收益分成。因此银行作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起方相比一般信贷资产证券化应存在更强的动力,也可提升优先级利率的市场吸引力。

试点银行已经启动项目,但是对于市场而言不确定性犹在。产品出来之后,市场接受度如何还不得而知。2008年建行发行的那笔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其次级定向发行给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除了建行这单其余三单均为资产管理公司发行,次级自持。

实际上,整个资产证券化类产品在过去的时间交易量一直不大。“ABS现在没什么交易量,是以投资配置需求为主,有交易型需求的一般是更标准化的产品,在固定收益的产品线里,ABS是新生事物,在目前的这些产品里面是最不标准化的,底层资产比较复杂;比如深高速发的债,主体比较单一,一看报表就比较清晰,ABS里面到底有什么,情况怎么样,很复杂,对于这个市场的投资者来说,越标准化的东西,交易的需求是越大的。”某券商固收人士向记者表示。

“资产证券化是将很多资产打包放在一个资产池里面,其特点在于分散性。比如把100笔资产打包做成一个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其中包含了某家企业发企业债,但其在整个产品中占比只有1%或者2%,如果它违约了,这个产品是不违约的。产品结构设计次级是用来保护优先的,只有当资产池中违约程度击穿了次级厚度,整个产品才会违约。”李燕对记者说道。

对于一般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尚且有这种担忧,对不良资产证券化或更甚。此前的实践中,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包揽”了次级认购,但这种方式并非万全之策,一位评级机构人士把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目前消化银行不良资产的重要补充手段:“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其实能够用来处置不良资产的资金有限,不管从各个角度,都有必要放开不良资产证券化这个渠道,让更多资金进来,帮助消化不良资产。”

当然,不良资产证券化在结构设计上,也会有更多的考虑,比如建行此前发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除了破产隔离,以及优先级、次级分层投资结构外,由于不良资产回收的高不确定性,还设置了超额抵押。

李燕向记者强调,“其实比较好的方式就是发起机构把底层资产的信息披露做到位,到底可以回收多少,回收时间大概是什么样的情况,投资人看明白了,衡量风险是否可以承受的,可能就会购买,在信息比较通畅的情况下,更容易达成一致。”

而在日前刚发布的信披指引中,针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特殊性,在信息披露上做出了一些调整,对基础资产筛选标准、基础资产总体信息、判断回收金额的依据、参与机构信息、证券存续期的信息披露都做出了有针对性的披露要求。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