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除了钱还需要啥?
2016-03-31 18:11 来源: 作者:李晓丹 编辑:
导语: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国企改革不仅是要调整当地的行业问题,还要兼顾四个问题:稳增长、堵住企业盈利出血点、扶持升级、清理僵尸企业。

李晓丹/文 国企改革正在以重组作为加速推进的突破点。

3月29日,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在此之前,上海、广东、山东、江西、河北、湖北等多省市已经陆续公布了国企改革相关细化方案和试点计划。

仔细翻看上述各地的改革方案就会发现,尽管具体表述有所不同,但都提及了以市场化手段兼并重组——这成为这一轮国企改革的重要任务。重庆市的国企改革方案明确表示,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上海国资委在改革方案中列举了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合并、股权出资新设等混改方式。

2015年9月正式公布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被看作是国企改革的“顶层方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赋予地方更多国有企业改革自主权”,这对于一直在等待发令枪的地方政府来说,意味着改革真正开始。

地方国企改革,除了钱,需要显然更多。

对于地方国企改革来说,利用市场化来优化资源配置要解决的就是两个问题,一是减少重复竞争,二是引入资本。而这两点在当前的去产能、调结构之下又集中表现为企业利润下滑、僵尸企业屡禁不绝。再加上近两年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以及银行不断累积的不良率上升风险,都导致无论是从产业角度还是金融角度,必须要对国有企业进行一轮触及根本的改革。

实际上,去年开始央企重组就已明显加快。在今年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国资委主任肖亚庆披露,2015年中央企业有6对12家企业完成了重组,涉及至少27家上市公司,国资委直接监管中央企业减至106家。

2016年的央企重组速度不减,2016年1月中国中材和中国建材宣布重组;2月23日,中国国旅与港中旅公告称正在筹划战略重组。

从央企的整合路径可以看出,其重点是要先做行业内的合并,避免央企之间的重复竞争。就资产的整合过程来看,不良资产往往通过注资、资产剥离等方式化解,但对于当前正在陆续铺开的地方国企改革来说,重组的过程显然要复杂、痛苦得多。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国企改革不仅是要调整当地的行业问题,还要兼顾四个问题:稳增长、堵住企业盈利出血点、扶持升级、清理僵尸企业。这就有涉及钱从哪儿来,人往哪儿去两个问题。

因此,当前地方国企重组的难点更多的是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各地都会有一批需要清理的僵尸企业名单。仅仅依靠地方财政或者银行输血显然难以顾得周全,借助资产市场的力量成为必然。

但在这一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清算和监管体制也要做出改革,例如资产估值方法是否可以更加市场化、多元股权在具体实施是如何设置、三角债务是否有更加有效的解决办法。此外,国资考核方式、股权运营方式也都亟需有更为详尽和灵活的方案。

目前仅在沪深两市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就有286户,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0%,在总市值中占20%。有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至少有6家国资系统或财政局控制的上市公司公开征集受让方,计划以协议转让的方式让出控制权,改善上市公司经营现状或避免暂停上市。

3月29日,上海浦东国资委控制的上工申贝公告称,浦东国资委拟以公开征集受让方的形式,协议转让10.94%股份。对于目前持股比例19.21%的浦东国资委来说,这意味着可能失去对上工申贝的大股东位置和实际控制权。公告解释称,这是贯彻落实国资国企改革精神,支持上工申贝建立起与其全球化经营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显然,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推进地方国企改革困难众多,但必须硬着头皮上,重组只是开始,在重组之外还需要更多相关制度的调整;在利用资本市场的同时也要防止地方冒进,该加的杠杆要加,该减的杠杆也一定要坚持原则。

相关文章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