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余寒 叶耘正在整理一些专车市场的资料,这些资料将提交给关心专车市场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叶耘希望他们能帮忙把企业对专车领域的诉求以提案的方式递交上去。
随着和交通部门、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司机的频繁交手,这个对传统出租车行业造成极大冲击的专车服务在近年的蓬勃发展中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叶耘所供职的“快的打车”就曾因专车服务遭受北京市交通委查处。叶耘是“快的打车”的公共事务总监,尽管“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合并后的市场份额高达99%,但包括叶耘在内的企业人士对专车市场的前景仍表担忧。据了解,私家车不具备营运资格,参与专车服务属于非法营运。交通部曾明确表态,专车服务是创新,但禁止私家车参与。“我们现在的模式是和汽车租赁公司、劳务公司分别签合同,但是由于中国的汽车租赁行业长期处于和出租车行业一样的状态,大量的租赁公司也拿不到经营许可的牌照”,叶耘希望国家层面能够出台具体的专车市场指导细则,“让出行领域实现真正的市场化”。
叶耘正在寻找关心出行领域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几天前,叶耘拿到了一份北京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名单,但以自己的人脉资源,想要联系上他们都是件难事。“我们只是创业企业,想要联系代表们真是太难了,找到关心专车领域并赞成我们观点的代表更难”。
在现行的总量控制和出租车特许经营制度下,打车难和服务差成为行业生态。不过,叶耘早已不想再提出租车行业数量管制的问题了,他更希望政府能够撇开牌照问题,对“专车服务”这样一个全新的行业进行管理而非管控,“与其说大家大量讨论这个东西是不是出租车,拿出租车的条例去讨论它有没有牌照,还不如观察一段时间,让它有一个发展空间,为专车行业制定一些细则规定,比如对车况的规定,对驾驶员资质的规定,对公司规模的规定。毕竟安全是第一位,但是安全不是一个牌照能解决的,而是一种规定”。
不过,“快的打车”这家仍处在创业阶段的民营企业在两会提案方面并没有经验。中国政府常用的“试点先行”策略给出了思路,叶耘最近正和滴滴打车的同事一起讨论采取试点推广的方式是否更容易被官方接受,“选取个别地方进行互联网专车试点,让社会车辆介入,看看是否能改变现有状况”,这是企业内部对专车未来可行性的猜想,但他们对互联网企业所能给出的专车服务满怀信心,“专车服务可以做到事前准入有门槛,事中的全程监控,事后的全程可追溯,能够最大限度降低犯罪几率,同时最大限度提高司机的素质,在移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很多传统问题就不存在了,包括安全问题”。
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正在整理各自的建议,集中在两会期间提交至决策层。目前,叶耘正在抓紧时间整理资料,希望在两会期间把想法提上去,“我会把企业对专车行业的诉求和想法做成资料发给代表,但他们会不会往上提就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