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这里是每周四与您相约的欢乐财经之财经人物谱,我是陆遥。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两年间销声匿迹,自称“闭关自省”。如今重出江湖,互联网英雄谱上,其昔日壮志威名是否“涛声依旧”?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内部讲话广流传,每一次发言犹如给员工“打鸡血”,振聋发聩激越人心---任总的军旅生涯,真的没白“混”;央视原著名主持人、制片人王利芬5年前从央视辞职,创办“优米网”,其间辛酸困苦自不必多言,问题是:回顾这5年,她是否后悔过?她自己觉得“值”吗?让我们一起打开本周财经人物谱。
本周第一位上榜人物: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上榜理由:闭关两年重新出山,名利场、互联网---一个都不能少。
日前,在搜狐财经举办的“新经济新金融”高峰论坛上,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针对互联网变革传统行业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相比传统行业,互联网在中国是竞争最激烈、最公平的一个行业。目前,中国互联网在接管中国经济,这速度也较美国更为激烈。
张朝阳表示,在中国只有互联网行业真正做到了几乎接近纯粹的市场经济,这是因为背后数据以及产品机制的原因。正是因为这种优越性,使得这些企业如果去做传统行业,或者通过它的技术优越性去扩展传统行业的话,就如同坦克车进入了一个无人之境,并且这种趋势正在上演。
很多人都注意到,张朝阳大约有两年时间没有出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像是凭空消失了。直至重新返回搜狐的办公室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才不无坦率的承认,自己只是离开一段时间,也就是所谓的“闭关”。 至于闭关的原因,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开始努力地解释“人类为什么会遭遇精神危机”这个听上去绝对属于哲学范畴的问题,他如此阐述:“人类大脑最近一次突变就是互联网的产生,我们每个人资讯接收量和信息接收量大大增加,这样容易产生精神问题……最后我们的大脑就成了我们的敌人,我们自己就成了敌人,我们的大脑会无限循环钻牛角尖,导致我们最后出现痛苦。”
其实这一段陈述的核心意思就是最后一个词“痛苦”。因为痛苦,所以离开。至于是为情所痛,还是为事业所痛,我们不得而知。但张朝阳---这位中国“最爱秀”的互联网公司CEO是如何在一个技术创新主导的产品经理时代重新定位自己,又是打算通过何种手段重返互联网的舞台中心,这对他来说,是眼下必须要考虑清楚的一件事情。
创业之初的张朝阳,曾经一度引领互联网公司的营销潮流。如今的张朝阳,仍然保持着用新闻发布会和话题炒作自己的习惯。他说,他的营销术大部分来自“中国互联网第一人”张树新。当年,张树新把大部分的资金和人力都投在了瀛海威的宣传上,张朝阳也学着这样去做。
在中国互联网仍处在低级地模仿美国硅谷、产品形态趋同的时代,三大门户的竞争比拼的是广告投入与营销手段。虽然张朝阳缺钱,但很早赴美国求学,熟悉名利场规则的他却深谙制造话题之道,每次他都以此来谋取最大的曝光率。
有人说,张朝阳的成功史就是一部他个人的作秀史,1998年10月,他当选美国《时代周刊》“50位全球数字英雄”排在第45位。同时,他在天安门前玩滑板的照片被挂在《南方周末》的报眼上,被称为“中国作秀史上”第一人。
2012年,张朝阳终于承认,自己亲自挂帅的搜狐微博在业务竞争中落败。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他说:“过去两年间,我们确实输掉了微博之战”。
这位喜欢作秀的CEO曾在微博中坦言,微博和微信扇了自己两个耳光。但如今他告诉我,“我们没有机会也不会直接做一个微信或者微博,但我们会做出更好的手机新闻客户端。”
现在的张朝阳希望借助搜索、视频、游戏、新闻客户端的用户增长,在媒体2.0社交网络服务领域卷土重来,但他说:“这完全取决于搜狐能否不断创新。”他认为,现在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创新有很多种,并非只有腾讯开发微信那样突然爆发的明星级产品,也有一种创新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创新。
2014年4月2日,张朝阳出现在搜狐投拍的自制电视剧《匆匆那年》的片场,这一次他在片场“客串”了一次老师。当天,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一部文革时代有名的电影名字《决裂》。这部电影名字部分契合了他现在的行为和心境,在这个产品经理为王的时代,张朝阳的内心和理念都已经跟当年那位只为“博眼球”的他产生了细微的裂痕,但他仍愿意继续保持他以往在公众的形象—那个流连于名利场之中的娱乐大亨。
是啊,尽管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不完美,而且会因为不断追求完美而不断陷入“痛苦”,但对张朝阳来说,离开名利场2年“闭个关”可以,真要再多那么十天半个月啥也不干就呆着,兴许不仅他的团队要着急,他自己也压根早坐不住了吧。
本周第二位上榜人物: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上榜理由:任总讲话,果然军旅风范,俨然是华为“长征路上”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
提起华为,许多人都会侧目关注,不仅是因为它是“唯一一家能够同时在国际主流市场与国际主流厂商进行正面竞争的中国企业”,还因为它的神秘,或许最吸引我们的,就是这位神秘的掌舵人---任正非。
最近媒体曝光了不久前任正非在公司消费者BG管理团队午餐会上的讲话,讲话内容基本上都是与当前国际国内市场形势紧密结合的,并就集团内部员工普遍关注的发展战略问题予以了解读和阐释。
讲话中提到的首要问题就是新形势下华为如何找准自身定位。任正非说:“苹果年利润500亿美元,三星年利润400亿美元,你们每年若是能交出300亿美元利润,我就承认你们是世界第三。你们又说电商要卖2000万部手机,纯利润1亿美元,一部手机赚30元,这算什么高科技、高水平?现在赚几亿美元就牛起来了,拿自己的长板去比别人的短板,还沾沾自喜。坚持走一条正确的路是非常困难的,我希望消费者BG不要在胜利之后就把自己泡沫化,不要走偏了。所以电商也不要说销售额,以后汇报就说能做到多少利润。销售额是为了实现利润需要的,不是奋斗的目标。终端没有黏性,量大而质不优,口口相传反而会跌下来。不要着急,慢慢来,别让互联网引起你们发烧。”
第二个问题,任正非谈到了在找准定位之后,往哪儿走。
“一年之计在于春,希望你们在春天播的是好种子,发的是好芽,秋天能给我们收获。若是你们在秋天收不到粮食,我们一定要饿死的。涨工资的钱来自哪里?
你们说现在中国做手机的小厂家有几百家,价格非常低,你们就想把最好的手机在一个比较适当的价格范围内做好。若按你们这个原则,爱马仕早就垮了,但为什么现在垮掉的是小厂家。我们赚的超额利润怎么办?投入未来的科学研究,构建未来10年、20年的理论基础,公司要从工程师创新走向科学家与工程师一同创新,我们已经浩浩荡荡地走在大路上了,全世界有哪家公司敢像我们这样涨工资,还有谁有我们这么潇洒?”
最后,任正非总结了在找准定位和方向之后,怎么走下去的发展战略问题。
“华为公司要坚持跑马拉松,要具有马拉松精神,慢慢跑,要持续盈利。我们只要手机做到高质量,又适配了全球一部分人的需求,奋力在网上销售就行了。”
他还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做好一个消费平台,平台是需要像“万里长城”一样慢慢建的。最终消费者的消费内容非常多,不要让消费的内容牵着我们走。苹果有很多内容,但并非一两天爆发出来的,它坚持用40年做好了一个平台,黏结了非常多的内容厂家才构建了今天。纵向整合,苹果是很成功的;横向整合,三星是很成功的。我们不要让别人牵着我们走,第一,我们在短时间内纵向整合不了,做不了苹果;第二,我们横向整合不了,三星是依靠国家力量在支持,我们也做不了三星。所以不要只看到别人成功,就重走别人的路,要找找自己该走什么路。”
可以说,任正非每次的内部讲话都会引发业界关注,这并不是因为他德高望重的行业地位,也不是因为他妙语连珠的排比比喻,而是他总能第一个站出来直指华为发展的要害。一个发展中的企业,若没有一个头脑清醒、果敢决断的带头人是很难走得长远的。话又说回来,任正非虽然作风凌厉,战略布局清晰,但毕竟也是70岁的人了,下一步,就是找一个合适的接班人了。
本周最后上榜的是北京优视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王利芬。上榜理由:从光鲜亮丽的CCTV转身,成为网络科技公司的创始人,王利芬---真的是舍了“蜜糖”吃“黄连”吗?
王利芬,1994年北大中文系博士毕业后,供职于中央电视台。曾在《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栏目中任记者和编导;2000年任《对话》制片人兼主持人;2003年创办《经济信息联播》《全球资讯榜》《第一时间》,并担任上述栏目及《经济半小时》总制片人;2004年9月赴美国耶鲁大学和布鲁金丝学会研究美国电视媒体;2005年秋回国后先后创办了《赢在中国》、《我们》,任总制片人兼主持人;2009年底,辞去央视职位,创办北京优视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优米网)。2010年3月,优米网正式上线;2013年主持《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公益真人秀节目。
很多人最初认识王利芬,是她在央视的几个名牌新闻栏目做记者的时候,她曾多次深入新闻一线为观众带来一手的现场报道和事件分析,有网友说至今还记得当年在某地发生矿难事故后,作为现场记者,王利芬蹲在矿口为观众做事故解析的情景。那时候的王利芬,无疑是充满了斗志与义气风发的新闻人特质---敢想、敢冲、敢拼,敢于质疑“为什么”......
又过了几年,王利芬创办的《赢在中国》吸引了15万怀揣创业梦想的选手、3000万的风险投资、数十位像马云、史玉柱、牛根生、柳传志、这样的企业家作为评委。《赢在中国》总决赛创造了0.3的收视率(大约400万观众),而这个数字是同一时段播出的其他财经节目的350倍。这时的王利芬,行动对她来说已经不再是个体的疯狂拼杀,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她,少了些当初的犀利和坚硬,多了些温厚的内敛和圆融。她做事情非常明显地带着“王利芬式”的价值观和思考深度,有时候你会发现她不只是在做一个节目,她是一步步把你拉到那样的一种思维状态中。王利芬不仅给了许多创业青年实现梦想的机会,也进一步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2009年,王利芬决定辞职,离开奋斗了多年的国家级媒体平台---中央电视台。很多人都劝她慎重些,说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离开?王利芬的回答很简略:“我就是想自己创业。”王利芬对优米网的定位是“供应商业智慧”,她说:“我们是严禁教授来讲课的,因为没有过实战经验的人说的东西对别人起不了指导作用。我们邀请讲课的唯一标准是,这事儿你自己干过吗?你干得还不错是吗?那你就来讲,哪怕你不善于演讲,说话结结巴巴也没有关系。”转眼4年过去了,如今的优米网已经逐渐丰满着翅膀,试图飞向更为广阔的蓝天。
就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王利芬又凭借与江苏卫视合作的《赢在中国碧水蓝天间》这档节目向外界证明了一点:离开了央视的大平台,自己依然玩得转。
从媒体人转型到企业家,王利芬一路走来始终在摸索着前进,特别是角色转换之间的某些不适应,对她来说也一度变成了夜难以寐的困扰。王利芬曾经这样形容自己:“我是一个喜怒皆形于色,从面部表情可以长驱直入看到我心灵深处的人,不知暗暗发过多少誓要改掉这种一眼见底的现状,变得有城府变得深沉,但总不奏效,如今恐怕早已定型,很难了。”
要我说,性格这种东西,恐怕是很难脱胎换骨的。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率直的表达、敏锐的思维、超强的判断力,甚或超越大多数女性的果敢与坚决,才有了王利芬今天的成绩,她的优米网目前正处于生机勃勃的成长期,总有一天,她的爆发力会让你再度折服,不信?时间会给我们最好的答案。
主持人:创业,绝非常人可以承受,其中的心酸、辛苦、压力、坎坷以及种种意想不到的麻烦,都需要自己去面对和克服。我有一个朋友,自己创业已经三年多了,自己的家底都扔进去了,还借了不少钱投进去,目前公司仍然举步维艰。我也跟他探讨过问题可能出在哪里?商业模式?思路?人脉?还是压根一开始方向就错了?我说不行就算了吧,可他仍然决定坚持。我为自己给他的负能量以及那种“小我”的鼠目寸光而颇有些惭愧,可我也真的很为他担心,这样的创业到底对还是错?在这条道路上跋涉的人,究竟有几个人能坚持到“长征”胜利那一天呢?一句话:创业不简单,想好了,再创业。感谢各位收听本期节目,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