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生活方式 > 闲谈 >
【陪读记】耐心
导语:送孩子出国,出于虚荣心的家长越来越少,出于功利的仍有大把,教育是投资行为,有投资自然就图回报。

Maryland-school-bans-hugs-600x400

刘彤/文 圣诞假,孩子回国半月。我在美国,天天与国内联系,就想确切地知道,出来4个月,孩子到底有多大变化。

“懂礼貌了。”家人答。

我哪甘心啊,本来就是个懂礼貌的孩子。

“长胖了。”家人又找了条。

这条更差强人意,属于没话找话型。

我想知道的是,孩子在行为上、思想上起了多少变化,比如有没有变得更独立,更自由,更懂事,更开朗,更豁达,更好学,更有批判性,更有创造力,更有国际范儿……总之,就是想知道我花了钱,忍受骨肉分离之苦,抛弃了国内的人际网络,这些代价是不是值。结果家人回答:她洗了一次碗,其他的好像还没发现。

显然,我操之过急了。让她过去15年形成的个性,在这四个月里发生天覆的变化,无异于痴人说梦。特别是这种有陪读妈妈的孩子,几乎每周都能回到自己的家,捡回自己的习惯,变化自然来得更迟缓一些。一个陪读过一年的妈妈提醒我说,的确,孩子第一年有家人陪,会过渡得更平缓,但他真正的自立,也会因此而推迟。这是另一个话题,我接着说前面的,就是我的耐心哪里去了?

我问过几个不陪读的家长,孩子第一次圣诞回家,他们也没有发现巨大的变化,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谈起美国和学校,也没有那么兴高采烈,短假结束该赴美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恨不得不回去——他们比以前更恋家。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家长并不急于检查孩子头几个月的锻炼成果,反而更加宠爱这个在美国没爹没妈只有恶劣食物陪伴的娃。

假以时日,孩子肯定有生巨大的变化,尤其在这个年龄,偏偏我作为家长沉不住气,一副急功近利的样子。送孩子出国,出于虚荣心的家长越来越少,出于功利的仍有大把,教育是投资行为,有投资自然就图回报。以前图名校,因为那时出国读高中的人少,托福能考个7、80都能上到最好的寄宿学校,现在没个100分,都不好意思在群里说。知道大藤小藤的竞争愈加剧烈后,名校情结淡了,那就图人格培养,独立、批判性、创造性,各种大词往外冒,认定如此剧烈的环境变化,必然将孩子快速锤炼成玉树临风的理想少年。殊不知人格培养是慢功夫,哪里是三五个月就有大变化的?又不是立地成佛。

有经验的家长告诉我,孩子回来的第一个圣诞节并不见得有明显的变化,知道多少学生的的行李有一半是带回家洗的衣服吗?有的还越活越小,跑去跟父母一床挤着睡。但这并不说明孩子没有变化,而是用他们的方式来撒娇。还有一个原因,从心理学来讲,仅仅几个月的独立并不能形成固定的习惯,回到旧环境自然会故态复萌,甚至因为撒娇而加倍倒退,只有这种独立反复加强,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后,才能成为孩子的新人格特征。

这个过程会多久?

一年?两年?三年?因人而异。但很快,你就知道,再过一年,春假孩子们就不愿意回来了,等上了大学,寒假他们也不愿意回来了。但只要回来,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如果有一天,我想抱抱孩子,孩子却一把甩开,再加一句:No physical contact! 估计面对如此独立的孩子,我只能泪眼婆娑。私心里,会希望这一天到来越晚越好。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