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丹/文 英国首相卡梅伦这次访华是为了“招商引资”:来英国投资房地产吧!他从中国带走的不仅仅是空客和高铁订单,很可能还会给英国的房地产市场带回去巨大投资。不过,卡梅伦刚离开中国没两天,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6日又表示,英国政府将从2015年4月起,对出售英国住宅物业的非英国居民征收资本利得税。根据英国法律,出售非主要居所的房产通常需要缴纳28%的资本利得税。这一调整有望在2018年到2019年带来7000万英镑的新税收收入,主要来自富裕的海外投资者。
卡梅伦的“地产调控”手段还真够快的。
2012年9月,卡梅伦曾发布新的房地产政策来刺激几近疲软的经济,包括适当放松城市规划审批控制,加倍放宽住房允许扩建面积,并同时立法允许政府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担保。此前,由于住房供给不足,英国国内的住房价格曾令许多年轻人望洋兴叹,这一点与中国的情况颇为相似,而卡梅伦的解决办法也跟中国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思路异曲同工:一方面加大政府保障,另一方面保证行业健康发展。
当时英国国内对此的评价是:住房市场现在亟需更多的投资,政府在规划方面循序渐进的改革,或许是远水难灭近火。由此来看,一年后的卡梅伦,仍是希望通过房地产来拉动英国经济,只不过对于资金短缺,他转向中国寻求“帮助”。
英国政府既需要海外资金来投资房地产,又担心房价上涨过快引发民众不满。英国的房产中介公司就做过统计,过去一年多,中国投资者买下了伦敦三成的新住宅,投资高达15亿英镑,占总额的11%。显然,征收资本利得税是针对那些短期炒作游资,希望藉此锁住资金。根据莱坊房地产顾问服务公司的预测,伦敦2014年的房价涨幅为8.4%,明显低于28%的资本利得税。这也就意味着,近一两年那些“抄底”英国楼市的资金绝大部分还得继续留在英国。
28%的资本利得税是否会阻碍中国投资者的脚步?虽然没有确切的数据来分析英国房地产投资中中国资本的具体情况,但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已经被注意到,那就是大型资本投资商业地产已经大大超过了个人资本投资民用住宅。对商业地产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应该是英国政府真正希望得到的。
近两年中国投资英国商业地产确实“大单”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者把目光瞄准了商业地产,其中也不乏国字头背景的资金。2012年11月,中投集团以大约2.45亿英镑的价格购买了温彻斯特大厦(Winchester House);2013年8月,万达宣布在伦敦建造酒店的计划;2013年10月,中融集团董事长倪召兴宣布将斥资5亿英镑在伦敦南部重建曾经辉煌一时的“水晶宫”。
卡梅伦是看准了中国资本海外投资的巨大诉求,近两年正是中国海外投资大举扩张之时。英国作为不少来自中国的金融行业和保险公司正在考虑寻找办公地点或搬迁至新的办公地点,目前在英投资或经营的中国企业数量超过500家。再加上伦敦成是继香港之后全球第二大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金融上的优势也会吸引更过中国大型企业投资英国。
英国为了从中国获得渴望的投资,对中国资本如此公开和大尺度的接受,这是欧盟和其他发达国家无法做到的,虽然效果短期无法看到,但英国在卡梅伦回国后不久,就上调了经济预期增长率,将2012年的增长估值从0.6%上调至1.4%,幅度为14年最大。
英国可以如此“大胆”地引入中国资本,底气就在于他们可以利用税收来调节房地产资金——28%的资本利得税,使其无法随意流走,从而达到抑制房价的目的。而对比中国,普通商品住宅缴纳的契税是购房总价的1.5-2.5%,房屋交易时缴纳的印花税税率是1‰,公证费是房款的3‰,经营自用房产税税率是1.2%,虽然缴纳的项目繁多,但真正的缴纳额度并不高,更关键的是这些林林总总的税目很多都是可以转嫁的。所以,中国政府倒是可以跟英国学学这一招,用到国内的楼市调控上,应该也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