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2013暑期训练营C组营员 孙芙佳
坐在“经观”的多功能厅里,想象着每一个走进来的人,“会不会有自己熟悉的面孔?”经过笔试和面试的两轮竞争,最后终于被夏令营录取了,此时自己已经非常安心,只是期待着面试时遇到的同学也同样幸运。
正在左顾右盼时,突然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但是自己还不能确定,毕竟面试时只是短暂的相遇,当我走进那个女孩时,她茫然的双眼突然迸发出了兴奋的光芒,她伸手指着我,“你也进来了!”“是啊,我们挺幸运的!”我冲她一笑。就这样我们并排坐在一起,聊起了现在的学习和生活。如果没有夏令营这道桥梁,我和这个女孩不会相遇,也不会看见那么多拥有新闻理想的学子。从这个层面上,我该感谢夏令营,将我们渴望沟通的心凝结在一起。有时,观望这个漠大的北京,会发现地域过大带给人们情感上的缺失,就像我和好友,因为离得太远,很少见面,虽然感情上也许没有变化,但总觉得和高中时一同上放学的日子相差了些什么。很多在北京的人觉得孤独,我认为一是距离太远,二是找不到知音。夏令营里的同学们都奔着同样的理想而来,大家谈得来,相处融洽和谐,“道”同而人和。夏令营给了我们一次寻找知音的机会,可能在几年后,大家走在各自的路上,再次相见,依然会感谢今天相识的机遇。
“经观”的楼道墙壁上贴着其在不同时期的标志性报纸,从过去的白纸黑字到如今的橙色纸页,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报纸就这样在我们面前不断呈现。一楼的走廊地板上贴着几个小脚丫,上面写着数字one、two……起初很好奇,后来才知道这意味着“经观”的发展历程。这是一个怎样的报纸?人力资源的张老师说,《经济观察报》以中国社会拥有财富、拥有权力、拥有思想、拥有未来的实力阶层为读者对象,是一家理性,建设性
思想、评论性经济报纸,践行倡导商业文明,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中国全球化进程。《经济观察报》的定位虽然是一份高端报纸,但它并不老派,从报社的选址来看,这里以前是一个幼儿园,楼顶的天台墙壁上还有鲜艳的太阳图案,据说选择幼儿园作为办公地点也是为了彰显“经观”的年轻气息。此外,“经观”的记者年龄大多在20-35岁左右,分布在要闻、市场、生活方式等各个部门。在参观各个部门的办公室时,我发现这里的人并不多,但有的部门却很有特色。比如设计部,办公室的展板上贴着编辑们的照片,从色彩和构图上充满时尚与艺术气息,彰显个性。特别是他们的阳台被设计成了小型休息室,翠绿色的植物、火红的沙发、缓缓搅动的咖啡机,一切看起来那么惬意。
到夏令营报到的这一天,我们还玩了两个小游戏,我很不幸都被“逮到”,被惩罚和同学们一起表演节目,最后得了一个“百位经济学人年度调查”的小册子,也不错!
“经观”夏令营究竟会如何呢?我在期待中,从今天开始……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