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贫困带又是污染带,河北还有救吗?
2013-07-04 16:46 来源: 作者: 刘金松 编辑:
导语:从 “贫困带”变为“污染带”需要花多长时间?答案是,不到十年。2005年,亚洲开发银行资助的一份调查报告首次提出了“环京津贫困带”的概念。而今,残酷的事实正在表明,随着京津的产业转移,除了“贫困带”,河北省又多了一条“污染带”。

主持人:各位好,欢迎收看本期橙色视点。从 “贫困带”变为“污染带”需要花多长时间?答案是,不到十年。2005年,亚洲开发银行资助的一份调查报告首次提出了“环京津贫困带”的概念。而今,残酷的事实正在表明,随着京津的产业转移,除了“贫困带”,河北省又多了一条“污染带”。

解说:6月19日,环境保护部公布了5月份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邢台、邯郸、保定、衡水进入污染最严重的十个城市榜单。而在一季度的这个榜单中,石家庄、邢台、唐山、保定、衡水、邯郸、廊坊一直位列其中。巧合的是,河北省这些污染最严重的城市,除了邢台和邯郸,均被划入了国家发改委正在规划中的首都经济圈。

主持人:打开地图,将这些污染严重的城市连成一条线,再将“环京津贫困带”的城市连成一条线,就组成了一个大大的斜躺着的“人”字。具讽刺意味的是,为了这个“人”,一方面为了解决贫困需要求发展,另一方面污染严重又难以持续发展,这正是河北省的难题。

解说:空气质量评价的新标准令河北尴尬。河北省是全国第一批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地区。新标准数据显示,2013年1月1日至5月20日,邢台、石家庄、邯郸、保定和衡水五个设区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超过新标准,甚至出现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以石家庄为例,2012年,按照旧的空气污染指数标准(API)评价标准,石家庄有着322天的优良天数。但进入2013年以来,截至5月23日,按照新实行的空气质量指数标准(AQI),优良天数仅为12天,三级以上污染131天,优良率仅为8.4%。

问题:1、标准的变化缘何使河北城市的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大变脸?

      2、今年唐山市在一个月前就启动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环保行动,行动内容?

主持人:标准的变化对于老百姓而言只是数字游戏,2013年开始大面积的持久雾霾所带来的困扰才是最真实的感受。

解说:自从2001年中国大陆开始监测空气质量以来,2013年的1月是京津冀主要城市经历的空气质量最差的一个月份。1月份,京津冀地区发生了5次强雾霾天气。唐山市一位当地居民称,雾霾最重的那几天,开车时打远光灯也只能看清前方100米左右。这种变化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一个普遍的认知是,在北京奥运会之后,情况开始变得糟糕。

问题:为什么在北京奥运会之后,京津冀地区污染情况开始变得糟糕起来?

主持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的前几年,北京的电视新闻或媒体报道中经常出现类似这样的字眼:随着几个高污染项目转移到河北,北京完成今年的蓝天计划有了保证。但这让河北人悲喜交加,一方面产业转移到河北,河北的经济发展有了新动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污染的可能性。

解说:以2005年首钢搬迁为标志,北京拉开了产业转移至河北的序幕。过去近十年中,除了首钢和北京焦化厂,北京一机床铸造车间、北京内燃机总厂铸造车间、北京白菊公司洗衣机生产基地、北京汽车厂等均转移到了河北的保定、廊坊和沧州等地。在以首钢(迁移过来名为首钢京唐公司)为龙头企业的曹妃甸区,遍布的均为钢铁产业链上的企业。而在海港开发区内,分布的也多为与北京焦化厂(迁移过来名为唐山佳华公司)相关的煤化工产业链上的企业。尽管强调循环经济,但这些产业依然属于高污染性产业。

问题:这些转移过来的企业带来的哪些污染?(河北省煤炭消耗量大增的时间点? )

主持人:河北省的产业结构本来偏重钢铁、建材、石化、电力等行业,其中,河北省的钢铁粗钢产量超全国总量的1/4;能源结构不尽合理,能源消费居全国第二位,单位GDP能耗比全国水平高近60%。河北的能源结构以燃煤为主。高消耗的燃煤总量也导致当地居民健康受损。

解说:近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美国权威环境专家团队联合发布的《京津冀地区燃煤电厂造成的健康危害评估研究》指出:2011年,京津冀区域196个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导致的PM2.5污染,造成了京津冀地区约9900人过早死亡,并导致接近7万人次因健康受损而去医院接受门诊治疗或住院。其中,河北省的152个燃煤电厂导致了75%的过早死亡。

2012年10月,环保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也联合发布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其中提及,受大气环流及大气化学的双重作用,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明显,相邻城市间污染传输影响极为突出。《规划》要求探寻区域间的联防联控机制。

问题:京津冀地区能否实现联防联控机制?

主持人:为了保障首都,河北受到的压力可见一斑。3月份,环保部华北督察重点对河北的钢铁的全面调查发现,该省60%的运行企业存在环保问题,70%除尘设施运行不正常,八成企业生产废水违规排放。媒体报道,为此河北方面收到国务院多位高层批示。

解说:其实,石家庄、唐山等地近期掀起的史上最严的环保行动也难以真正解决问题。经济观察报记者的实地采访发现,污染企业的背后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受益群体。除了为地方GDP添砖加瓦,这些企业还为当地带来了就业和当地居民财富的增长。但污染又不能不治理。据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和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隽初步估算,仅京津冀全面实现“煤改气”就需上千亿元的投资。据悉,石家庄预计3年内需投入10项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初步预算总计218.68亿元。

问题:对于现在河北这些污染企业的现状该怎么治理?钱从哪来?

主持人:显然,在改善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方面,北京市是最关心的,河北却是最关键的。否则首都经济圈规划尚未出台,就已被“环首都污染带”所牵绊。中国环境科学副院长柴发合认为:“还是要以中央政府为主导,来构建起区域联防联控的机制。”好,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更多节目内容您还可以登录以及爱财经网进行收看,感谢收看再见。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