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评论 > 社论 >
经济还是该慢一点
导语:到底快还是慢,这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选择的机会,即使我们不选择,历史也会为我们做出选择。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胡家源 2013年,一幅似曾相识的经济图景正在展开:中央层面,国家发改委在2月初的两天内集中批复总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的城轨、公路、港口基础设施项目。地方层面,7成省份都把GDP增长目标定格在10%以上,过半地区对投资增速的预期在20%以上,其中仅湖北一省就宣布未来将新增投资3500亿元以上,投资总额突破2万亿元。

从中央到地方,一股被压抑的增长冲动重新被唤醒。正如本报两年前的社论《我们可以慢一些》所担心的,一切都比预想的要快,中国经济的“北京时间”似乎从来没有被修正的迹象。2013年仍是超越的一年,速度又开始压倒一切,这让刚刚翻页的2012年恍如一梦。

那一年,世界经济步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中国经济也在二次探底的风险中泥足深陷,直至第四季度方才艰难“软着陆”。那一年,中国政府开始正视并接受现实,主动调低GDP增长目标,理智的政策抉择令中国经济正式告别“保八”时代。那一年,“经济可以慢慢下来”逐渐成为官方和民间的共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终于发力,修正“中国模式”有了空间和时间。

然而,我们刚刚拾起检修这趟负重列车的决心,却又犹豫着丢掉手里的工具,匆匆踩下油门,我们在困境中的理智无法战胜几十年来塑造“中国模式”的行为惯性,我们想慢下来,却怕慢下来,也还没学会如何慢下来。

到底快还是慢,这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选择的机会,即使我们不选择,历史也会为我们做出选择。

慢下来,我们的经济需要耐心与决心。面对全球新一轮货币贬值、贸易战一触即发的外部环境,以及收入分配改革启动乏力、利益集团频频掣肘的内需困境,运用最擅长、阻力最小、见效最快的政府投资,虽不可避免,却不宜依赖。拉动经济的马车和引擎固然重要,但也要有耐心清理沿途的雪堆和坑洼,更要下决心扫除肌体中的沉疴和痼疾。

当然,耐心需要时间,它会延长我们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但可以过滤掉沿途的颠簸,使我们更从容地与世界对话;决心也会有代价,它会让我们感受切肤之痛,甚至痛至骨髓,这种痛让人恐慌,但也令人警醒,而保持清醒才能安全远行。

慢下来,我们的政府需要进化与简化。延续了数十年不变的唯GDP政绩观、耗尽了几代人财富的免费资源论如果依然故我,如果慢下来只是目标和口号的改弦更张,而不诉诸考核制度的指挥棒和法律规章的防火墙,我们的GDP会是“美丽中国”所描述的绿色吗?它或许依旧是灰色的,甚至带着血色。

进化需要舍弃的恐怕并不仅限于陈旧的观念,还有过度的权力。我们是否已经预备好一个精简高效的政府机构,是否已经起草出一册详尽透明的公共账本,是否已经划定了政府行使各种权力的法律边界?如果没有,经济在未来一旦不可逆转地慢下来,社会和民众是否会给出机会、留足时间来等待政府的进化?

慢下来,我们的官员更需要平等与平和。同一个国度中,民众失去的幸福和尊严,官员同样也会失去;同一片天空下,民众失去的健康和财富,官员同样也会失去;同样的时代,民众失去的自由和未来,官员同样也会失去。民众并不是沉默的大多数,“中国模式”在匆匆前行的路途中丢掉的许多东西,他们都有权利捡回来。

只有当官员们能够平和地看待政绩与仕途,平和地运用权力与资源,平和地接受民众的监督的时候,他们所代表的政府才会赢得民众的信任与支持,在未来经济慢下来的时代里,凝聚共识,共度时艰。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