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社会 >
侨乡孤老
2013-02-20 07:35 来源: 作者: 陈勇 编辑:
导语:在当地年轻人眼里,让老人住上大房子,身边有点闲钱,就算是“幸福的晚年”,但老人们所希望的真正的幸福晚年,却被富足的生活给冲淡了,孤单是这个侨乡老人晚景的真实写照。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勇 江南乡的王老太走了,享年82岁。任何一个认识王老太的人,都说她走了也是种解脱。

王老太的死对江南乡的很多人都有触动。这个位于福建连江县敖江中下游以移民闻名的乡镇,骤然冷静了下来,邻里之间的对白不再是“出国”,而都是“养老”。“就这几天大家聊聊,过几天也许又忘记了,没有轮到自己都不会想那么多。”跟王老太做了半辈子的邻居老李头说道。

事实上,王老太的死之所以能引起大家的热议,是因为她走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三个儿女都在国外。

在江南乡,全乡半数以上家庭都是这样的状况。在当地年轻人眼里,让老人住上大房子,身边有点闲钱,就算是“幸福的晚年”,但老人们所希望的真正的幸福晚年,却被富足的生活给冲淡了,孤单是这个侨乡老人晚景的真实写照。

王老太的最后时光

王老太住过敬老院,但没到三个月又搬了出来,理由是“还是自己家里的房子舒服”。

王老太的三个儿女分别在美国和日本,常年不回国。回来逗留的时间一般也就一个月。唯一一次待得比较久,是老二带孩子回来的那一次。在国外的儿女几乎都会把孩子让王老太带一段时间,一个是国内成本低,另外也让老人抱抱孙辈。

事实上,三个儿女讨论过王老太的养老问题,曾经一致的答案是接出去。但王老太在国外呆了半年后,就闹着要回来,原因是太寂寞。儿女上班后,老人在家没有人说话,看电视翻来覆去都是英语,看不懂也听不懂,另外由于语言问题,想出门王老太都找不到路,更别说买东西了。每天唯一的乐趣就是,孙子孙女放学后一家人可以热热闹闹说会儿话。不然,老人就只能在院子里晒太阳。“房子太大,又没有朋友,也没事情做,所以就回来了。”老李头说,大部分乡亲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最后都选择了回来。

回来后,儿女怕王老太寂寞,请了个小保姆,一来可以打扫下五层楼的房子,二来可以陪老人说说话。保姆其实也不好请,年纪太轻怕没耐性,年纪太大又怕手脚慢。最后折腾半天,才请了40岁出头的保姆,每月工资是3000元。

干了不到半年,保姆主动请辞,理由是太累,吃不消。王老太有洁癖,喜欢家里每个地方都要干干净净的,于是就不断折腾保姆,一会儿这,一会儿那,还到处跟街坊说保姆手脚太慢,做事不够认真。时间长了,保姆便萌生了不干的念想。

保姆辞职后,三个儿女为王老太的养老问题专程回国了一趟,商量如何解决赡养问题。最终结论是决定将老人送进敬老院。

起初,王老太不同意。她认为自己有儿有女的,去敬老院让人笑话。但经不起儿女反复游说,再加上去了敬老院参观后,觉得还过得去,便随了儿女的心意。

2200元一个月,三餐按时吃饭,还有人专门打扫房间,生病了也有人照顾,偶尔还可以打打麻将和纸牌,最重要的是聊天的人多了。为了方便了解王老太的近况,儿女们还在王老太的房间装了个视频头,自动连接互联网,这样随时可以了解近况。

刚开始,王老太在敬老院呆得还不错,可时间久了就不是滋味了。因为身边都是孤寡老人或者五保户,像她这样的有儿有女的很少。

福建省民政厅厅长黄序和说,乡镇一般很少有正式的敬老院,基本都叫老人活动中心,主要用于老人康乐活动,有些活动中心甚至直接就设在村部。

老李头说,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很重,一般有儿有女的都不愿意去敬老院之类的地方,一,怕人笑话,二来怕花钱。不到万不得已,没人愿意过去住。在老人们的概念里,一住进养老院,就意味着,等着老死。

王老太的大儿子高金说,老人要回去住,做子女就只能顺从她的心意,只是年纪这么大了,儿女都担心她的身体。

回家后的王老太,又恢复到从前的日子里,一个人打扫五层的楼房,吃完饭就到老人活动中心去坐坐,有时候就和街坊们一起看戏,但更多的时间则在院子里晒太阳。

老李头说,有几次路过她家,都看见王老太拿着照片在院子里看,有时候看着看着就在摇椅上睡着了。

发现王老太生病是村口的老张。老张是个戏迷,每几天就要看戏,兴致来了,还会哼上几句,早上的时候,还会去舞上几下剑。

老张的子女也在国外,不同的是唯一的儿子最后还是回国来照顾他,这让他引以为傲,常在村里说自己孩子孝顺懂事。

那天,老张和以往一样去找王老太看戏,在门外喊了半天没答应,见门又虚掩着,便推门进去。在一楼的卫生间门口发现王老太倒在地上,便急忙出门喊周围邻居帮忙,将王老太抬上床,并打了999。

999来了之后,众人一起将王老太送到县上的医院,但因为发现时间晚,到了医院就快不行了。

老张说,老太太临走时候,眼睛一直往人群里看,好像在寻找她的子女,但最后都没能如愿。

王老太走了后,村上的人给她大儿子打电话,说他母亲去世了。大儿子当场就在电话里哭了出来,说马上通知其他姊妹回国。

三天后,姊妹三人带着孩子回到村里,给王老太办了个很隆重的葬礼。在挑墓地时,还特意嘱咐殡仪馆要找个好的地方,钱不是问题,老人在地下住的舒服就行。

老无所依

王老太的死,让江南乡的人开始关注老人的生活与面临的问题。

事实上,像王老太这样的老人在江南乡很多。江南乡是福建著名的侨乡。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偷渡潮的爆发,江南乡很多年轻人都铤而走险去国外闯荡。他们在国外挣了钱,回家盖起了四层洋楼,走亲访友时炫耀自己的华侨身份,一张绿卡“辗转”几户观摩,留下一片羡慕声。在这里,出国成为了一种盼头,洋楼成为了一种象征,江南乡随处都可见欧式、日式等各种洋楼、别墅。

有些随子女外迁的老人,一咬牙在国外过完余生,但临终前则交代一定要回来安葬;有些则在乡下的大洋房里孤老终生;能有儿女围绕在膝前的老人算是顶幸运的了。

据当地村干部估计,当地至少有100多名留守儿童,他们靠爷爷奶奶照顾,学习成绩都不算优秀。

但大人们并不十分在乎这个。大学生一年比一年难找工作,相比之下,出国淘金是个捷径。“在外面拼几年,回来可以享受几十年,这样的对比落差谁还注重学习?”江南乡魁岐村的王虎说。

在江南乡,每月五保户可以领到800元钱,但没人能预料这些钱够不够生活,也没有人敢于设想,当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之后,面临何种困境。

其实,只要身体允许,这个地方七八十岁的老人还会下地劳动。没办法,江南近半数的村民都出国淘金去了,他们把孩子和土地留给了老人,使得老人就像是一头难以卸掉套具的老牛,无法停歇。“我身体好着呢,让我坐到屋里啥活儿不干,光知道吃饭、晒太阳,那不是说自己废了吗?”蔡碧玉说。她今年68岁了,平日除了不拉车耕地外,其他的拔草、施肥、浇苗、薅花生样样在行,还跟年轻人一样劳作。老伴比她大10岁,但一样腿脚敏捷。过年时,在国外的两个女儿会给他们寄点钱,而唯一的儿子,还没有开始赡养老人的打算。

蔡碧玉老两口独户过日子,不和儿子一起住。平日里,自己做饭吃,吃完了就上公园遛弯。这让村里不少依附于子孙的老人都颇为羡慕。因为,并不是每个人到了68岁,还能这么健康,一顿饭还能吃上两大碗米饭。

在蔡继玉看来,身体好,才能活得有尊严,比吃什么住什么都幸福。

事实上,伴随着学历和见识的增长,以及经济能力的改观,当地年轻人已开始改变和正试图改变村庄的生活方式。能让生病的老人接受好的治疗,让年长者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子,是多数年轻人的愿望。

王虎说,他第一次发现老人们竟是如此脆弱,当你看见他们时,他们无所求地活着,看不见时,他们可能就永远离你而去。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