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暗访救助站被打
背景:了解到众多流浪者宁愿冻饿在外也不愿进救助站的情况后,《三湘都市报》记者扮成流浪者暗访长沙市救助站,揭开惊人黑幕。流浪者被救助站工作人员摁在地上殴打,直到签署了 “自愿放弃救助”的文书才获准离开。
制度改变了,但是,一些管制者的心态和理念并没有改变。他们习惯于管制,而不喜欢服务,他们习惯了用拳头对待流浪者等弱势人群,而拒绝伸出手掌服务大众。
——《新京报》
他们嘴上说 “不打”,脚下却使绊子。他们行事极其狡猾,打够了以后逼着当事人 “自愿”离开。真的很难想象,这是一群受公众所托,司职救助落难同胞的人。他们是在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什么是阳光下的罪恶。
——《北京青年报》
一种制度,并不是换了一个名称,就能够从此天下太平。救助站并不会因为头顶“救助”光环,就能够真的发挥“救助”作用。僵化的管理体制、冷漠傲慢的行政思 维不能改变,公共救助人员不能怀有起码的恻隐良善之心,救助体系不能在透明阳光、社会监督之下运行,救助机构就不仅不会给人带去温暖与尊严,反而可能滋生 令人恐怖的罪恶。
——《重庆时报》
我们的社会是不是总有一种可怕的力量,足以让一切初衷甚好的努力,或所有历尽艰辛的改变,最终都无功而返?
——《东方早报》
从已披露的情节来看,亟待“收容”的,恰是那些恶行。而政府对待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就是文明的高度,法治的高度。
——《京华时报》
能否善待弱者,度量着社会文明的厚度,也检测着个体的良知坚守。当流浪者要承受凛冽风霜,要领受外界白眼,到了救助站,还遭拳脚并施,寒流怎能不淌过他们心口?
——《华西都市报》
不容否认,长沙救助站冷漠乃至粗暴对待流浪者,毕竟只是极个别人的行为,但对于真正需要救助的流浪者来说,就是100%的冷血无情。
——《三湘都市报》
微声音
@一只想做树的熊:命如草芥!看到近期这一系列报道,被冻死的流浪孩子,被烧死的残弱儿童,还有被五花大绑的救助对象。真难想象这是发生在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的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二十一世纪!你愿意出力,你愿意捐钱,可是如何把你的这份爱心“原汁原味”地传递到这些人手上呢?你能相信哪个机构呢?想到这个真寒心!
@微笑小梨子:心酸!流浪者不是城市的伤疤,他们在考验者城市的胸怀呀!落魄的他们仍需要尊严……不是吗?
@穿红靴子的猫丫头:视频不完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双方一面之词都不可信。建议官方公布完整视频,还有传说中暗访记者录音笔里的东东(不要没有带或没有开,那就太不专业了,哈哈)
“领导不在”
背景:兰考弃婴火灾遇难事件后,《人民日报》记者自5日开始试图联系民政部门进行采访,但多日来无果。8日,该记者一个上午给民政部打了15通电话,除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外,只得到一句“领导不在”。
政策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往往只存在于政策的概念里,而被否定于政策的执行中。利好的政策往往看起来让我们触手可及,但总是悬浮在现实之上。这种政策与现实的割裂,可以说是人为的,但更是权力体制僵化的一种必然。
——《华商报》
改进工作作风是新政之风,是回归权力本质,绝不是喊一通口号、摆花架子、做做表面文章,不站在这样的基石上,很多地方的转变工作作风终会原形毕露。
——《长江日报》
舆情并非“敌情”,民意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敷衍民意,漠视民意,是在矛盾出现时缺少良性互动和沟通机制。只有沟通才能达成理解,只有对话才能增进善意,只有互动才能促进共识。良性互动是凝聚执政资源的必需,理应成为治国理政的共识。
——《中国青年报》
对舆论监督和民意诉求严防死守,似乎已经成为机关单位的行政惯性。无论是民政部这样的大机关,还是基层政府的小机关,民意要想进去,首先都要通过重重机关。在各种推诿中,一些机关大院构筑成了隐形的迷宫、民意难以抵达的孤岛。
——《新京报》
他们热衷的仅仅是不受约束地行使公共权力的可能而并非为民众和公共利益服务的可能;在“公共的”与“私人的”问题上失去了价值标准,就会把一切不利于本部门或个人的东西变成“公共的”,而把一切有利于本部门或个人的东西变成“私人的”。
——《燕赵都市报》
微声音
@何澜老师:人都是一样的人,问题出现不能及时回复或不能及时应对一定是管理问题,对百姓的问题不够重视啊!过于重视领导交办的工作了。
@政通境和:各级地方政府是横向管理为主,部委的条块管理需要经过各级地方的政府主管领导,实际作用很有限。民政部对下面实际影响主要靠有限的财政转移支付。所以找了民政部可能也解决不了什么,反而暴露其无法管理地方的尴尬,干脆躲猫猫。
@阳光主妇519:现在有些政府部门的开支实在太浪费,虽然我也是一名公务人员,同样也强烈耍求减少三公开支,把国家的钱用到该用的地方,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