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观察家 > 特别推荐 >
柴静:看见新闻中的人(2)
导语:从中央电视台的“时空连线”到“新闻调查”,《看见》覆盖的时间长达十年,话题涉及非典、奥运、地震,以及其他众多社会热点问题。柴静也知道,我们并不指望她把这十年的社会运演描述为一种线性的进步。事实上,出路焦虑几乎困扰着这片土地上每一位智商正常的成年人,柴静自不例外。在《看见》中,她至少为自己找到了一种健康的个人主义的出口,强调自我选择,最终自我负责


经济观察报:现在做的“看见”与“新闻调查”有什么不同之处?

柴静:其实“新闻调查”一年也就做五六期冲锋陷阵的节目,其他的节目,色调也是很丰富的。但它有个口号“探寻事实真相”,所以人们就觉得,这是它的使命。我们“看见”的口号叫“看见新闻中的人”,实际上,人是它的使命。调查是一个已经有六年历史的成熟节目了,“看见”呢,还在最初期,我们是第二年。在浮尘百荡当中,我们寻找对人的一种关照。对这个节目,李伦的想法非常开放,关于节目,我们聊得很少,比如定位,比如选题,他都不干涉,就一个标准,你按照你自己的直觉来。所以,“看见”会慢慢稳定鲜明起来的,要有这样一个过程。

经济观察报:工作中遇到的很多人和事,都能在你的成长经历中找到对应:杀夫案,让你想起当年在路灯下堵你的军大衣小混混;汪汪扮可怜找申勇说服你继续做两会报道,让你想到发小小胖,小时候破庙打鬼偷鸡蛋她跑倒数第一,你跑倒数第二。如果说这种对应联想和清理是一种自我治疗的话,你是有意识的,还是下意识的?

柴静:是一种唤醒。你以为你早已忘掉的往事,甚至刻意想忘掉的记忆,通过写的开掘,又被重新唤醒了。所以说,“写就是写的酬劳”。如果人的内在已经熄灭了,什么都没有了,变成了牢固的石头,就没有唤起的概念了。能唤起,就是还在摇晃,这是挺美好的一件事。但有一个问题,唤醒之后,到底有没有勇气把它写出来,因为这包含了你自己的怯懦,以及幼稚的错误,等等。

经济观察报:做完杀夫报道,接下来是流浪少年,你感叹过:“没有完,完不了。”那个时候,是不是挺绝望的?

柴静:也没有绝望,因为现实如此,去认识它就行了。就像翻山越岭一样,你不能说登上了一座山插上红旗,就胜利了。别忘了,青山连绵啊。但是青山连绵并不是今天才如此,它自古如此,你不能说,我连看到的勇气都没有。你看到了,现实就是如此,我觉得那才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勇气。

经济观察报:看过一些有关卢安克的报道,大都注重他与体制之间的冲突,你把他自身的那种状态,写得非常精准。卢安克轻易不接受采访,是不是也担心没法把自己的状态描述清楚?

柴静:他本人是很清楚的,他担心的是其他人比如记者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就像你说的,很多记者描写得不准,是因为他们出发前就有了一个预设的目的,只是想借卢安克这个人物来表达,所以你的使命已经不是真实地了解和反映这个人了。这样一来,卢安克当然会抵触。而放下目的是很难的事情,我写的也是,在跟他交往的过程中,才意识到这一点,然后我自己也有一个土崩瓦解的过程。

经济观察报:那么,你对他的那种生存理念,是旁观理解的成分大一些,还是参与赞同的成分大一些?

柴静:我在书里有句话,说在采访他之后的几年中,常常想起他,想起他说过的话,然后,试图按这些话去做。我往往做不到,但多多少少还会渗透在我生活中。这里,一个精神偶像是没有意义的,卢安克最反感的就是个人崇拜。我们最近也有通信,我告诉他,在他那儿,得到了很多收获,其中之一就是说,有时候,我们自己可能是不重要的,我们关心的事情才重要。

经济观察报:你这样写去京郊访问农村的人大代表申纪兰:“绷着脸一甩手。”一个人的复杂多面,一句话全出来了。相信她早年也是单纯热忱的,那么,几十年过去了,你怎么看现在的她?

柴静:其实我挺理解她的,她待在那儿也未必舒服,也未必喜欢一直在镜头前说话。一个人,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由外界种种力量共同构成的。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做节目常常会想,你不单要看到一个杯子,还要看到这个杯子后面整个的背景,否则,你就容易很轻易地对一个人赞美或者责难。包括申,她也是由她身后的背景构成的,我们也同样嵌在这个背景中。所以我说,松绑,要从自己松起,把自己松出来,一个一个独立的人都站起来,之后,这个背景才会显得没有那么僵化。

经济观察报:早年,往上走的过程中,接受过很多批评,你当时会有一种心态。今天,成就和名气,都已经是客观事实了,这时候,还会有一些批评的声音,可能还很尖刻,那么你的心态和从前会有什么不同吗?

柴静:我对批评还算是一以贯之的态度吧,或者,比以前还要稍微好一些。陈虻批评我的时候我是很逆反的,跟他对抗,就觉得你凭什么管我?现在呢,我书里最后一章里写到过博客留言,其中有读者批评我很尖刻,另外一个读者就批评他,说你说话怎么这样呢,那个人就说,陈虻以前就这么批评她,现在陈虻不在了,我们就要像陈虻一样批评她,看着她。他们都是普通的读者。我自己最庆幸的是就是这些年与读者、观众之间的关系,直到现在也是这样,你可以看我前天的博客,写完之后有很多批评意见,我回复了二三十条,他们讲的有道理,我就按他们的意见,把文章一一修订过来。我以为我已经改完了,结果第二天又收到一封长信,把我整个文章复制下来,把每个标点符号都改过,然后再贴还给我,还问我:你改了吗?这个世界到哪儿去找这样的读者来批评你?他们都是陌生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心里的感激是很深的,因为我没有违背当初做这个行业的初衷。那天签售的时候,与读者相擦而过的一两秒钟,有人就说,我不是为了你来的,而是为了你所做的事情。是啊,是因为我们相互都认同的事情本身,我们才相聚在一起,所以,我从不敢轻慢。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