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欧阳晓红/文 好冷啊!”一个滴水成冰,寒气逼人的清晨,赶着去拜访客户的林佳妮忍不住心生抱怨。她是北京一家寿险公司的营销经理,临近月末、年关,正在为团队年度目标任务而冲刺。
不只是北京,多地迎来历史“最冷冬天”,不只是气温,经济也同样遇冷。这一年,快速增长了10年的寿险业放缓增速;财险业“参差不齐”现象愈发突出;而“股债双熊”无疑是雪上加霜;刚刚过去的2012年必将成为中国保险业的转折点。
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放眼未来,中国人保财险副总裁王和估计,“基于新技术创新应用的商业模式创新”将成为未来保险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因此,对新技术的把握,基于协同和融合创新的能力,全新甚至是具有颠覆性商业模式的想象能力将成为关键。
2020保险业图景
从业12年的林佳妮希望,再过8年即2020年的时候,她的客户数量能翻两至三倍,而不是像2012年一样出现萎缩。她知道,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保险展业方式也在变。届时,客户无需出门,通过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上的保险应用程序,也许一个指令就可以投保、续保、甚至理赔。
尽管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变化还有些茫然,但林佳妮依然相信,寿险市场上,与经济发展如影相随的保险需求空间只会越来越大。
事实也是如此。“今后5-10年内,中国寿险业市场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市场总额能达到406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12月4日,麦肯锡公司全球资深董事、保险业务亚太区负责人白德范如此预测。
这意味着,到2020年人均寿险保费达1761元,较目前的747元/人,增长1.36倍。
中国保险业总体规模扩张的同时,社会各界接受和运用商业保险的程度亦随之提升。尽管无论保险密度(人均保险费额)还是深度(或渗透率,即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均会随之提升,但步入商业保险时代的中国保险业在2020年可能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在中间情形假设下,预计2020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将为2010年的3.9倍,保险深度将达6.4%。”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2012》称。该报告认为,到2020年,中国保险业占世界保险业的份额或将达到8.7%,这将可能使中国从2010年的世界第六大保险市场成长为世界第三大保险市场。
具体从保险业增长潜力的角度看,上述报告认为,“十二五”以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中国保险业将仍然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11年至2020年期间,GDP增长在6%至10%的假设下,中国保险业的总体年均增长率较为可能的浮动区间为8%至18.9%。
麦肯锡则认为,2020年,以每年10%速度增长的中国寿险业能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
衡量一个国家保险覆盖面的两个重要指标是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依据中国保险业“十二五”规划,2015年,全国保险保费收入争取达到3万亿元;保险深度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2100元/人;保险业总资产争取达到10万亿元。
林佳妮还注意到,2010年,保险业保费收入达1.45万亿元,是2005年的2.7倍,总资产突破5万亿元,是2005年的3.2倍,意味着我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大国。原中国保监会政策研究室主任周道许认为,这表明在我国保险业的总体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广大社会公众接受和运用商业保险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诚然,商业保险能够提高社会保障的程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政府的财力决定了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只能提供最基本的、低水平的保障。就此,周道许表示,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方面应该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来支持。对于企业和个人养老保障、医疗保障这一块,商业保险则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正如瑞士再保险近期报告所称,2020年中国的医疗保健将面临73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4500亿元)的资金缺口,届时将需要增加财政开支或个人实际自付资金。“健康险产业具备抗周期的特点,经济低谷中,国际健康险公司均乘势而上。相信中国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是健康险。”好人生健康产业集团CEO汤子欧说。
可以佐证的是,过去的17个月,国内个人寿险市场出现负增长,健康险却逆势高增。
如此,林佳妮暗自揣测,在寿险领域,或许应将重心转移至健康险的推介上,然后,亦步亦趋地去适应转型期的各种“适应症”。她这样做,她的公司也正在做类似的调整。
因此,用一句“俗话”说,展望2020,中国保险业是机遇与挑战同在。而面对挑战是把握机遇的前提条件,克服障碍的前提是认识障碍。
障碍
不过,林佳妮不知道她的调整会遇到多大阻力。她隐约感到,无论是社会对保险的认识,还是保险业自身的发展均存在障碍,要完成2020年的既定目标并非易事。
从大的视角看,业界需要对中国保险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一个客观的判断,这是克服障碍、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王和认为,与全球和中国经济相比,中国保险业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仍将处于初级阶段,这个判断不仅仅是从指标和数据的层面看,更重要的是从经济体的分工和功能看,从社会经济和文化层面看。
的确,“中国是一个相对盈利的市场,平均资本回报率可以达到15%,同时,中国大陆市场仍处在发展的初期,寿险产品的渗透率仍远远落后于其他亚洲市场。2010年的渗透率仅为2.5%,是香港市场的1/4。”白德范认为。
认识到这个“阶段特征”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正如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保险业业务核心领导人之一石磊的观点,虽然前景乐观,但行业增长将趋缓,粗放式销售模式及同质化寿险产品无法满足客户群的未来需求。
石磊认为,面对挑战,保险代理需要对传统业务模式进行转型,银保业者则要深挖与银行的供应关系,同时两者还应积极应对越来越分化的中国市场。
王和则认为:中国保险业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在理论、理念和文化层面的准备不足,是“两头弱”:即底层理论和文化薄弱,顶层理念和设计薄弱,因此,中间层出问题也是“顺理成章”。
实际上,“无论从社会和经济整体看,还是从保险行业看,我们都将面临一个问题:代际!”王和说。他解释,“代际”的基本内涵是“本质性转型”阶段更迭,而这种转型关键是回答“靠什么发展,凭什么盈利”的问题。未来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将呈现“代际”特征,故人们基于过去5-10年的经验和判断已基本不能,甚至完全不能适用于对未来的研判。而凭经验和惯性思维是需要特别注意和克服的问题,发现并把握未来一个时期行业发展的新环境、新问题和新模式是关键。
与此同时,王和认为,“大数据时代”在改变社会和经济的同时,无疑将改变保险业,它将赋予保险经营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如大数法则等以全新的含义。
国信证券分析师邵子钦亦认为,保险行业的商业模式正面临挑战。导火索是利率自由化和人口红利消失。譬如,利率自由化使占比80%的储蓄型产品瞬间失去吸引力。同时,由于代理人渠道效率低下,导致佣金收入无法伴随人口红利的消失而上升。但保险深度和密度不足的故事仍在。
然而,在解决“代际”问题的过程中,更需要一种认识的校正和回归。
王和说,认识到过去30年的“突飞猛进”其实是基于“阶段特殊性”的,一个成熟和理性的经济应当“循序渐进”地发展。因此,未来经济发展不是“放缓”,而是回归常态。而意识,并拥有一颗“平常心”,或许是中国保险业拥抱2020的最好准备。
不管怎样,林佳妮想好要与自己的团队,从展业方式到管理模式,以“变”应“万变”,与公司一道共同去迎接2020年的商业保险时代。否则,这个最冷的冬天都难以“熬”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