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宋馥李/文 黑河迤逦南下,河北省赤城县山峦叠嶂,森林茂盛。秀美的景色之外,却是难以掩盖的贫困现实,在地理版图上,一个贫困带长期与北京毗邻而居。
赤城县东万口乡巴图营村,这个黑河岸边的大村,有1800亩耕地、360户人家。2011年上半年,记者造访这里时,被这里的贫困现状所震惊——2011年,村民石进铜的8亩玉米地,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儿子在北京打工赚钱。放眼望去,村里大多数房子还是土坯房,巴图营村是赤城县的重点扶贫村,在村里,已经找不到年轻人。到北京打工成了这个村落主要的经济来源。
对于巴图营的村民来说,北京的距离很近,但其繁华和现代,却与这里的落后恍如隔世。对2020年的小康生活,村民石进铜还无法想象,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多拿到些补助款,衣食无忧,不再为买粮发愁,并减轻儿子的负担。
2011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面向未来十年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这样的扶贫目标,被简要概括为“两不愁、三保障”。
短板中的短板
赤城县,可谓距离北京最近的贫困县,它位于北京正北方向,县城距离北京只有180公里,这里地形是“八山一水一分田”,没有产业支撑,历来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程度极深。近十年来,虽然赤城县每年的扶贫款也在逐步增加,从两三百万到四五百万,再到七八百万,可贫困面貌没有根本性变化,与北京的差距越拉越大。
“只要产业培育不起来,老百姓永远富不起来。”赤城县扶贫办主任闫冬青说。即使是上千万的资金,对应到几十万的贫困人口,按照贫困县到贫困乡,再到贫困村,再到贫困户,层层分解,最后都撒了胡椒面儿,形不成产业规模,今年扶了,明年还得扶,年年如此。
没有产业,赤城县的富裕劳动力大部分涌入北京。2011年,赤城县农民的收入,最多的不是来自于种植业和养殖业,而是外出打工的收入,达到2.4亿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4%。
赤城县是整个张家口市的缩影。按照2012年3月份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环绕北京的承德、张家口、保定等城市,存在一个贫困程度较深且集中连片的区域。
张家口大部分县区处于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区,全市有95.43万贫困人口。而就全国来看,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滞后,是新时期扶贫攻坚最艰巨的一环。2011年,全国11个连片特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91元,仅为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60.1%。
“这些贫困人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短板,甚至是短板中的短板。”日前,在国务院扶贫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范小建说。
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颁布实施,如何让这些人口尽快脱贫,成为一项高度的政治责任。这些连片特困地区,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跨省区、地处边远地带,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发展问题凸显。从政治地理的角度看,多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从自然地理角度看,则包括青藏高原、沙漠化地区、黄土高原和西南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
范小建说,连片特困地区,就是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的那块短板,覆盖了70%以上的贫困人口。到2020年,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中西部地区,难点则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一般的经济增长无法有效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常规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
新时期的扶贫,重点不在于吃穿两不愁,在教育、医疗和住房方面的保障,扶贫的新指标显然更具有挑战。范小建在《人民日报》著文说,按照新的扶贫标准,中国的扶贫对象仍有1.22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12.7%。在未来8年的时间里,这1亿多人口的减贫,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近日,财政部部长助理胡静林表示,2013年,财政用于农村综合扶贫的各项投入将大幅增长,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增长,将超过20%以上。
全球减贫的中国经验
放眼全球,世界范围内,还有8.7亿人还在挨饿。
2000年9月,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世界各国领导人就消除贫穷、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和对妇女的歧视,商定了一套有时限的目标和指标,并被置于全球议程的核心,统称为千年发展目标(MDGs)。从极端贫穷人口比例减半,遏止艾滋病毒/艾滋病的蔓延到普及小学教育,所有目标完成时间是2015年。
2012年年初,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王民说,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成为首个提前实现减贫领域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近日发布的《2012粮食及农业状况》报告中指出,提供更多和更好的农业投资,是减少饥饿和贫困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报告指出,任何农业投资战略,必须以全球超过10亿的农民为中心,因为他们是该部门最大的投资者;而在过去20年里,农业投资率最高的国家,在实现饥饿人口减半这一千年发展目标中,取得的进展是最大的。
这与中国的开发式扶贫道路基本一致。实际上,解决了1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中国的扶贫开发经验,无疑令世界瞩目。近年来,中国的扶贫开发模式,也正在向非洲国家输出。隶属于国务院扶贫办的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从2005年以来,已举办了35期援外培训班,培训了来自94个国家的895人,其中半数以上学员来自非洲的42个国家。而粮食短缺、基础设施薄弱仍是许多非洲国家面临的主要发展难题。
中国扶贫基金会国际部主任伍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的贫困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绝对贫困人口会越来越少。同时,中国的减贫经验将越来越得到世界的承认,并传播到世界。
不过,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很多地方的自然资源,已经处于深度开发之中,当固有的资源禀赋开发殆尽或无法开发,这些片区的扶贫,将面临更深层次的挑战。除了产业扶持、劳动力培训,扶贫攻坚的下一步,越来越多的地区面临移民搬迁的巨大挑战,这将是扶贫向深水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