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金融峰会呼吁人民币国际化 厦门欲先行先试

韩雨亭 鲁礼义2012-12-11 09:06

记者 韩雨亭 实习记者 鲁礼义 厦门正希望在两岸金融交流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利用与台湾毗邻的区位优势和“先行先试”的政策便利,厦门意欲成为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

12月8日,厦门举办首届“海峡两岸金融峰会”,并请到被认为是“中国高层经济决策的智库”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到场助阵。这是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建设的第二个年头,“海西”的金融议题成为会议重点。

“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代表、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会长许善达曾对媒体表示,人民币的国际化和利率的市场化是当前金融行业的最大难题,前者制约了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使得中国至今没有国际性的金融中心。

利用中国金融改革的大趋势,厦门有意在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上“先行先试”,推动两岸金融的正常化。

2010年6月国务院批准厦门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2011年3月两岸金融中心建设被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同年12月,国务院批准厦门实施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将两岸金融中心作为重大建设平台之一,赋予多项先行先试政策。

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即是成为周边国家、地区贸易的结算货币。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峰会上表示,两岸人民币结算仍有不小阻碍。因为长期缺乏合适的回流渠道和运作渠道,大陆的人民币流到台商手上之后很难回流,台商就不愿用人民币结算。台湾有大量的人民币业务需求,但“只有回得来的货币才出得去”。同样的问题也让台湾的中小企业在大陆遭遇“融资难”,离岸的人民币贷款和人民币债券市场巨大。

这让厦门的改革大有可为,然而它的对手是实力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在峰会上表示,厦门要想在离岸人民币市场与香港竞争,唯一的机会就是推动台湾的人民币清算,大打“台湾牌”。

事实上,与台湾的金融互动已经让厦门尝到了甜头。厦门是首个提出跨境人民币清算的城市,截至10月31日,厦台两地共有5对10家银行签订了人民币代理清算协议,4对8家银行设立了厦台两地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全国两岸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912.7亿元,其中厦门业务量接近七分之一;10月份两岸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达到29.38亿元,业务量超过香港,跃居全国第一。

目前两岸金融中心已初具雏形,未来还将有更多“先行先试”。截至9月底,两岸金融中心22平方公里的规划区里,已落户项目84个,正在办理落户项目37个,在谈项目253个,总投资额预计超过440亿元。

厦门市长刘可清说:“凡是涉及两岸金融合作的领域,今后厦门都可以尝试。”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