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评论 > 媒体观点 >
今日观点12.05:网骂声中听诤言
导语:网骂声中听诤言 “美国式过马路” 官员财产公示试点

网骂声中听诤言

背景:11月30日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组织和主持的座谈会上,王岐山让与会代表敞开讲,说真话,“网上的舆论,包括骂声我们都要听,更何况大家提的各种意见?”

“网上的骂声”不等于民意,更不等于需要通盘考量的筹码。听听“网络上的骂声”,固然有兼听的气度,但如何善听“网骂”,显然还是门高深的技术,需要权力者潜心修炼、全面领悟。

                                                                                                           ——《中国青年报》

能否聆听这些观点,把脉民意,检验着政治包容度。“批评也是生产力”,勇于接受批评,才能与民众形成互动默契。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下,官员的纠错能力会得以提高,官民互信的生态也会更趋稳固。

                                                                                                           ——《华西都市报》

把网骂当作诤言,然后舆论事件得以平息,进而附生公共治理的更大满意度,这才是让网络舆情得以消解的最优路径,也是在“人人麦克风时代”执政能力高低的试纸。

                                                                                                          

                                                                                                          ——《扬子晚报》

无论决策还是施政,无论论证还是检验施政效果,必须多听听不同意见,包括刺耳的骂声,吹毛求疵的找茬。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连网上骂声也要听,不无清醒之意味。

                                                                                                           ——《法制日报》

网友声音

@史璞:因利益诉求不同,人民分为不同利益群体,有不同表达方式,作为政治家,必须包容并客观:客观理性的表达、有理有据的声音是一种民意,泼妇式骂街的也是一种民意!

@liushahanlei:只这些就让百姓充满渴望,原因正好是对多年来报告般的讲话让百姓为什么失去信念的诠释!自然显出坦荡,显出胸怀,更显意志的坚毅!

@西北师大李红:听其言,观其行!文风只是形式,制度改革才是根本,这只能叫“改变”而不是“改革”!

@胡思华:新一届领导的作风让人耳目一新,但要真正改变官场生态,仅靠领导垂范还不够,根本的是要改革官僚制度。邓小平说,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好人。现在最需要的是好的制度。

“美国式过马路”

背景:针对“中国式过马路”,有媒体发表评论称,纽约人集体闯红灯现象也非常普遍。评论称,“美国式过马路”还不如中国式,美国行人我行我素,连和他人“凑一起”的意识也没有;热议闯红灯若能够提高国人交通意识,无疑是好事;但没必要什么都与素质联系在一起。

在特定的语境下,只要是过马路不守交规,随意闯红灯,都不是什么好事,理应引起反思。可在一些人看来,破坏规则还有“好坏”之分,“中国式过马路”性质较轻,所以无需担忧。  这种对比,有些荒诞。

                                                                                                           ——《华西都市报》

批评“美国式过马路”没有任何意义,即使“美国式过马路”不如中国是事实,也不能证明乱闯红灯就是对的,更不能证明“中国式过马路”就很光彩。放大别人的缺点来满足自己的自尊,只能徒添笑柄。即便比较,背后折射出的也不是行人素质高下,而是路权分配的优劣。

                                                                                                           ——《新京报》

一言蔽之,乱闯红灯,不遵守交通规则,都要坚决抵制,别拿“美国式过马路”为自己闯红灯开脱。

                                                                                                           ——《长江日报》

所谓“素质论”,已经成为一些拒绝社会进步的挡箭牌。但事实上,同样的人,在不同的领域表现出不同的素质,只能说明两个领域的制度安排有高下之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反倒是多一些像任建民这样看似“五十步笑百步”的对比,比长篇大论更能说明问题。

                                                                                                           ——《扬子晚报》

网友声音

@李开复:中美心态不一样。中国闯红灯过马路者:“我们抱团凑一撮走,挤到车子开不了,红灯就安全了。” 美国闯红灯过马路者:“司机如果敢撞到我,我会把他告到破产,所以他会刹车,不怕不怕。“

@coffeeseed:下雨天我在美国的街头等绿灯。司机停下来对我招招手让我先过马路。绿灯我走在中国的街头给右转的车让路,给对面左转的车让路,还要给电瓶车让路。跟绿灯比起来众人过马路让我觉得安全多了。

@深山里的石头馍:将中国和美国的社会现象做一对比,不难看出,所谓素质高低,决定是否适合实行某种制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刘成芳:这里面与素质有关也与素质无关。法国也是行人视红灯如无物,行人大摇大摆在红灯下走,不过司机素质很好,耐心等待。

官员财产公示试点

背景:广东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先耀日前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广东正分别在粤北和珠三角地区各选择一个县和一个区,开展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并在一定范围公示的试点工作。

尽管公示基层官员的财产,对于整个反腐败制度来说,意义不很大,但这样做,总归让人们的呼声得到了一定程度释放,让这个制度得到了一次试水的机会。

                                                                                                           ——《》

搞改革,一定是会遭遇阻力。但有阻力绝对不是不搞改革的借口。国际上在官员家庭财产申报方面有多种成功经验,没有道理唯独中国行不通。

                                                                                                           ——《东方早报》

官员财产公示,多年来一直是“两会”热点话题。民众压力之下,个别地方政府也开始搞搞新意思,但官场内部的阻力让公示看上去更像一场政绩秀。庙堂与江湖的博弈还在继续,我们很难期待贪食者自我设限,官员财产公示的前景在本质上取决于民间社会的发展壮大。

                                                                                                           ——《华商报》

网友声音

@五岳散人:对于官员的财产公示当然很期待,但你怎么知道他把所有财产都公开了?你我作为一介草民根本无法验证。所以,官员财产公示想要有效,绝对不是让他们列个表、报上来这么简单,而是需要一系列制度保障才行,这些制度的建立又非政改不可。中国目前所有问题都到了牵一发动全身的境地,解药只有两个字:政改。

@SniperDJ:随着百姓和舆论呼声的不断提高,这是未来的必然趋势。我更看重的是如何处理好公示和隐私之间的矛盾。

@一天到晚想老婆的男人:在一个一心为人民谋福利的执政党领导下,财产公示咋就这么难呢?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