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评论 > 媒体观点 >
今日媒体观点11.27:猎头公司选干部
导语:猎头公司选干部 速成鸡 公积金“济富不济贫” 张兰改国籍

猎头公司选干部

背景:苏州市委组织部五年前曾两次通过猎头公司选拔7名市管干部,在全国开了先例。此后该市陆续采用这种方式,共选拔了干部21名,分布在城建、规划、财政、金融等部门,最高职位为副处级。

苏州试点“猎选”干部,实际意义还不在于对单一选拔方式的突破,而是这种干部选拔方式打破了人才流动的壁垒,打通了党政人才从社会选拔的通道,从而改变了目前在干部选拔上“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少数人”的状况,是一种人才选拔机制上的进步。

                                                                                                           ——《东方早报》

用人制度总归是要改革的,有突破,也不失为一种积极意义。在理论上,“猎头选官”打破了只选公务员的固有模式,给社会人才创造了当官机会。

                                                                                                           ——《广州日报》

通过猎头公司选拔领导干部是否合法,关键在于是否向社会公开选拔,是否对拟录用人员进行了严格的考核。综观整个选拔程序,既存在合法性,更具相对科学性。然而,作为一种尚未成熟的尝试,仍有需要完善之处。

                                                                                                           ——《新京报》

干部选拔引入猎头公司,没必要扣上大帽子,倒是这种方式乃是一种干部选拔途径的重要补充,的确拓宽了选人用人的视野。与在少数人中选人、在领导身边选人相比,这还是一种进步,更多考虑到了职能要求与干部条件的匹配度问题。

                                                                                                           ——《京华时报》

目前,公务人员(官员)任职公务员采取的是“逢进必考”模式,也是相对公平的,但在猎头先行介入和遴选的情况下,“逢进必考”规则已被打破,无形中暴露 出来的可以“暗箱”操作的漏洞会更多。因此,为打消公众疑虑,极有必要将猎头公司和猎头公司选拔人才的全过程也一体纳入公众监督。

                                                                                                           ——《南方都市报》

对苏州通过猎头公司选拔官员的创新之举,理性的态度就是持谨慎的乐观。既要肯定其在破除既往那种“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选人积弊方面的探索性意义,更需在实践中对这一举措进行完善,对其潜在的隐患防微杜渐,这样才能使猎头选官这一创举健康有序地推进下去。

                                                                                                           ——《长江日报》

“猎头”固然是人才市场化的产物,但在招聘流程中引入“猎头”,与人才招聘的市场化却并不能简单的同日而语,假如选才标准与相关流程仍然是关起门来,黑箱 操作,那么“猎头”其实不过是“噱头”。而唯有机关干部的选拔标准和流程本身公开透明了,“猎头”才不会成为摆设,更不会成为日后追究干部选拔失误责任时 的“替罪羊”。 

                                                                                                           ——《华商报》

速成鸡

背景:针对日前有媒体报道山西粟海集团养殖45天“速成鸡”,并提供给肯德基、麦当劳等知名快餐店,24日,肯德基(中国)当晚在其微博上置顶发消息称,他们仅1%的鸡肉采购量来自于山西粟海集团。

无论是鸡还是猪,成长时间快慢不是问题,关键还是其饲养过程当中,有无添加违禁药品、添加剂,而有关部门对这些企业、肉品的监管是否到位。这恐怕是当下最重要的问题。

                                                                                                           ——《新京报》

大型养殖企业工人也好,个体饲养户也好,对养殖出来的鸡、猪等的安全性难以说清,决不是正常现象。在科技力量越来越显示其巨大作用的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 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的知情权、健康权也越来越得到凸显,权威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有必要站出来,就公众乃至养殖户反映的问题解疑释惑。

                                                                                                           ——《广州日报》

公积金“济富不济贫”

背景: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市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同样体现在住房公积金的缴存上。对青岛多个行业的调查发现,有的单位为其员工一个月缴存五六千元,有的则只有一两百元,不同行业之间公积金缴存额度相差70倍。“缴得少用不起、缴得多有富余”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收入越高受益越大,收入越低受益越小,这样的公积金“倒挂”非但不能起到调节收入分配、保障弱势群体的作用,反而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当公积金异化为“富人基金”,沦为少数利益既得者的“提款机”,这显然有悖其制度初衷和社会公平,亟待反思和解决。

                                                                                                           ——《中国青年报》

张兰改国籍

背景:张兰近日遭遇前员工起诉,法院始终联系不上张兰,反而查出其于9月17日在户籍地派出所注销户口,继而怀疑张兰已加入外国国籍。俏江南相关负责人对此回应,张兰的国籍确实已经改变,但并不清楚加入哪国国籍,变更国籍属于张兰个人自由,与公司无关,公司也不掌握相关情况。

在人们眼里,张兰这样的符号之下,活跃着一个似乎永远如鱼得水永远不会失败的人群,他们往往拥有更多资源和更多上升的机会,尤其重要的是,人们坚信,这些机会的分配原则并不公平。

                                                                                                           ——《南方都市报》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