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金松 过去十年,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27%。中国正在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在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八大会议上,如何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也成为党代表们关注的热点。
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和中心城市,郑州在过去十年的建设中,以郑东新区为引领的城镇化建设,正在成为河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窗口和建设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地带。
郑州的城镇化建设,对处于加速城镇化阶段的中国有哪些借鉴?十八大召开前夕,本网记者采访了十八大代表、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
:郑东新区从2003年开始建设,到目前已经初步实现了十年建新城的目标,如何看郑东新区建设对郑州乃至河南在推动城镇化发展方面带来的影响?
吴天君:郑东新区以2003年1月20日会展中心建设为标志,即将走过十年的开发建设历程。这十年也正是我们国家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十年。
就河南发展而言,我们经过十年的奋斗,也将河南这个农业大省发展成为新型的工业大省和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大省,在继续保持河南农业优势的同时,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河南省委省政府在这十年的过程中持续探索河南的发展,在去年省委九次党代会上确立了中原经济区建设要坚定不移地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之路。
从郑东新区建设的决策到历届市委市政府对建设的推进发展来看,我觉得郑东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河南的发展和转型,乃至全国的城镇化建设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郑东新区的开发建设开创了郑州市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开启了河南向工业化、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在郑州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原经济区崛起中起到了支撑和引领作用。
郑东新区的开发建设,一改过去摊大饼式的传统城市扩张模式,或单纯以产业为主的开发区建设模式,而是立足于城市发展的需要,依托于中心城区,以组团式开发,跳出旧城建新城、带动旧城有机更新改造,实现了旧城新城的互动发展。这种新型城市开发和建设的模式,在中西部具有开创性和示范性,在全国城市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从郑东新区城镇化建设来看,在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吴天君:早在2000年的时候,李克强同志担任河南省省长在郑州市调研的时候,就提出了河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一定要加快城市化进程。2002年又提出了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城市化建设,同时强调在巩固农业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把三化协调作为实现河南发展的新思路。
以郑东新区的谋划和实施为标志,李克强同志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持续实施,拉开了河南向“三化”协调发展的持续探索的大幕。
在郑东新区推进“三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中,首先是统筹城乡或区域发展,推进三化的实现;其次是中心城市带动、构筑综合竞争力强的开放型经济区;第三是集约化、市场化发展,组团式运作;第四是产城互动推进城镇化;第五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源;第六点就是依法行政,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权威性。
:你刚才提到市场化运作,那么在郑东新区的市场化运作中有哪些独特的地方?
吴天君:过去叫经营城市,现在叫运营城市。所谓运营城市,就是一切围绕人,把城市的各种资源,围绕让人生活在更舒适更好的环境来进行。
像在郑东新区建设的过程中,首要的就是安置好拆迁的农民,不但要让他们住好,而且要安排好就业,使他们能够保证自己的权利。十多年来,郑东新区的发展建设形成了一个和谐拆迁、有序安置、保障群众权利的局面。实现了城市资源由自发管理向政府引导,在优化征用的基础上有序转移,确保城市资源运用的公益化、长效化。
另外在保障房建设中,从去年到现在,郑东新区的保障房建设在河南省是领先的,建成的数量也好,规模也好,都是领先的。但是在保障房建设中也是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与完善,比如说刚开始的时候是在偏远的地方建设的,从去年开始就调整到交通便利、适宜居住的地方。从去年开始,郑州市的规定是所有“招拍挂”的地块必须建设10%的保障房。现在的好多开发商新建的楼盘都必须按照这个标准做,否则不予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