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勇 实习记者 王井怀 周丽丽 云南的桥头堡战略已经上升至国家层面,中共十八报告也指出要建设“美丽中国”。作为通往南亚国际大通道的保山,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本网记者在十八大会议期间,专访了十八大代表、保山市委书记李正阳。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那么,作为保山,如何实现跨越发展?
李正阳:我们将紧紧围绕桥头堡建设来实现保山的跨越发展。保山的区位非常重要,也很特殊,它的前面是南亚,有10多亿人口,中国也有10多亿人口,保山在两个10亿人口的中间,正好发挥好桥头堡的作用。在对外开放把保山建设成为走向南亚的国际大通道的同时,把保山建设成为走向南亚的商业物流中心;把保山建成世界旅游目的地之一;把农业按照高原农业特色的要求,要形成自由竞争,最有特点的农业大市。
在学习“善洲精神”以来,保山的发展是很快很好的。上半年保山的经济增幅保持在第三,到今年年底,我们也是这个目标,不会低于第三这个位子的。农民的收入和城市居民的收入都保持在15%以上。现在是思路都已经明确,措施也十分积极,就是需要我们的广大党员和干部把向杨善洲学习,转变成我们工作中的动力。实实在在的、脚踏实地的、清正廉洁的、艰苦奋斗的来带动老百姓发展。
:保山的区位优势很独特,但是长期以来因为种种原因造成了保山现在发展滞后的问题。现在,国家桥头堡发展战略已经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保山如何把握住这个机遇?
李正阳:在这个政策下抓机遇,就保山来讲,一是抢产业,把产业做强做大;因为保山是边境城市,所以有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共用。在推进走向南洋的一体化中,我们尽力量形成互利互惠加快发展。
第二,保山的文化底蕴比较厚;有滇西抗战文化、翡翠文化、地质文化、侨乡文化,今年还有影子文化,我们要打造文化大市,让多种文化并存,让文化来带动地方发展,增强我们的竞争力和实力。
第三,我们要做到真正的对外开放;要走出去发展、招进来发展。在发展上,不能再走老路,我们做大都市,要减少污染,通过产业招商、发展。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人才。我们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使企业发展更具核心竞争力。
保山的别名叫“滇西粮仓”。一直以来,保山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是全省第一就是第二,农业在保山经济社会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不可替代。2011年,保山农业经济总收入达到了166.95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16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95亿元,占全市GDP的30%,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到了16%,拉动保山GDP增长2个百分点。
但未来,保山并不满足于“滇西粮仓”所带来的成就,而是立足实际千方百计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整合优势资源建设高原特色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大踏步向现代农业迈进。
:在滇中一体化中,保山怎么定位自己的战略地位?
李正阳:在桥头堡中,我们是在前沿的。目前,保山市着力抓好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猴桥口岸联检设施项目建设和滇滩通道联检设施项目规划设计前期工作,同时发挥腾冲猴桥边境经济合作区优势,依托腾冲工业园区,扎实落实滇西边境物流中心规划建设,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逐步打造面向西南的纺织、机械、电子、日用百货、矿冶加工等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制造基地,使猴桥口岸真正成为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的最便捷国际通道。
另外,在国家部委的重视和支持下,中国和缅甸的一级口岸已经建成,新的国门也已建好。现在保山是云南货物的吞吐量第一的海关,有240多万吨,已经超过瑞丽了。
经济观察报:你怎么看待保山的未来,保山日后的发展有什么期待和展望?
李正阳:虽然我们过去经济发展慢、基础条件差,但是,过去的落后是我们发展的潜力。为什么说有潜力呢?我们的资源保护得最好。按照发展观的要求来审视,这我们未来的发展可以避免很多的弯路。
未来,我们要大力发展旅游,目标是建成世界的旅游目的地,通过丰富的跨境旅游产品,推动中国—南亚旅游圈的形成,推进腾冲旅游国际化,并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矿电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这与十八大报告中的“美丽中国”相契合。我们希望通过世界的旅游目的地来招商,加快保山的经济发展。
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旅游立市”发展思路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为保山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推动保山投资环境发生质的改善,促使外来资本加速流入保山。因为保山的生态最好、环境最好。政府只要把软环境建设好,才能让企业在这个地方真正做得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