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评论 > 媒体观点 >
今日观点11.02:加藤嘉一履历造假
导语:加藤嘉一履历造假 2元火车票 环保法大修 放开“二胎” 中国海监零报考

加藤嘉一履历造假

背景:日前,旅华日籍专栏作家加藤嘉一,被日本媒体曝出其履历造假。加藤本人在个人微博上公开道歉,承认自己伪造被东京大学录取等简历。10月31日,北京大学表示加藤嘉一是通过录取考试才获得北大学生资格,加藤是否在东大录取事情上说谎,不影响北大对其录取以及最后的毕业结果。 

考虑到加藤嘉一的成名与被揭露造假,都属同一个舆论与媒体环境,需要反省的反而是:为什么我们的媒体对“外人”格外“信任”,或者加藤与国内媒体的互相“迁就”,其限制和代价各自是什么? 

                                                                                                           ——《南方都市报》

如果说,加藤嘉一是一个投机者,那么还是因为我们有机会让人家投,有破绽、漏洞让人家来钻。为何加藤的故事登陆日本就露出了破绽?归根结底,还在于我们整个社会对成功的过度追求,对名校的过度关注,对精英文化的过度仰慕,早已超越了对个人的关注,这才豢养了一群在夹缝中获得巨大能量的投机主义者。 

                                                                                                           ——《重庆时报》

现在的问题是, 这些夸大的经历,是否出现在其申请北大的简历中,如果出现,则涉及在报考中弄虚作假,是严重的不诚信行为——简历作假也是报考作弊。 

                                                                                                           ——《新京报》

在诚信缺失、撒谎成本低廉地方,谎话就是自我神化以博取名利的利器,加藤嘉一只不过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个。以此为鉴,加藤虽然应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但是,我希望他改行,不赞同他再以现在的职业混下去,尤其是不要混迹中国,给撒谎而未付相应代价的人做一个良好的示范,走出将功补过的第一步。 

                                                                                                           ——《华商报》

年轻人、精英和觉醒者更应该积极为中国式造假解困。尤其是曾经有过不诚实和造假行为的人,更是有责任悔过自新。加藤嘉一在这方面就是榜样,有错必改、知错必纠、真诚道歉、求得社会的谅解其实是唯一的出路。 

                                                                                                           ——《中国青年报》

2元火车票

背景:从西安坐火车到深圳,行程2154公里,车票只要2元?10月30日中午,微博网友晒出一张火车票,惹众网友惊叹“好福利”。记者调查得知,2元“火车票”实为“乘车证签证”,为铁路内部职工乘火车专用票,票面的确为2元。 

这里的内部员工,不是企业的所有者,只是全民委托的管理者和运营者,其职责是管理和运营着这一全民所有的产业,可以拿出一部分的收入作为对其管理和运营的回报,但是如果拿出近似免费的火车票作为福利发行,这显然是公共利益部门化或者说是利益集团所有化的表现。 

                                                                                                           ——《钱江晚报》

2元车票也是一种“公益亏损”,也需要国家买单。我们更加担心,一旦进行了公益补贴,那么这些公共行业会不会更加不重视内部管理?反正到时可以“啃老”,会不会放任一些内部流失,放任一些权力寻租?这一问题,可能比“法制日报2元车票”性质更严重。  

                                                                                                           ——《法制日报》

作为一个企业,盈利与否显然是是整体性的,作为一个尚有盈利的政府部门,作为一个国有企业,这种部门性、局部性的亏损是不是进行补贴的理由? 如果在以垄断赚取整体上利润的同时,却要求国家财政为其天然的义务付款,进行补贴,那么就意味着责权的不对等。 

                                                                                                           ——《东方早报》

环保法大修

背景:10月31日,环保部公布了其对《草案》的意见和建议。环保部认为,《草案》对目前的监管体制做了重大改变,弱化了环保部门的综合宏观职能,将对环保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建议环境标准仍由环保部门单独制定。

此次环保法修改,方向是对的,但步子迈得仍然不够大,在环境污染蔓延、环境纠纷频发的当下,环保法当有突破性的作为,否则,我们可能要错失一次宝贵的机会,这对中国未来环境法律体系的构建,对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建设生态文明,对公众的健康和幸福感,都将带来不利影响。 

                                                                                                           ——《新京报》

既然放开环境标准的制定权,才更可能贴近公众的“期望值”,毕竟,公众健康是环境标准的重要标准,让公众充分参与、其他部门协同努力,便是不能被剥夺的权利,那缩小环境标准的制定权,无疑是行不通的。公众健康是环境标准的唯一旨归,当环境不能保护,当公众健康不能确保,那再大的发展也不是“发展”。 

                                                                                                           ——《华商报》

向职能部门赋权的同时,亦有一个向民众和社会同步赋权的问题。在环保意识高涨的今天,民众的环保权利足以成为制约权力的重要力量之一。与其在不同部门之间分享权力,倒不如果断地把一部分权力转换为民众参与环保治理的权利,就制约权力的效果而言,这个或许更有用。 

                                                                                                           ——《燕赵都市报》

放开“二胎”

背景:近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报告,其中集纳了20多位人口学者的政策建议。报告特别提出,近期生育政策的调整方案应该是在全国分步实施放开“二胎”。 

能够损害到人们幸福感的公共政策,纵使当时不得已为之,随着历史情境的改变,应该进行调整改变,这点毋庸置疑。因为任何公共政策的起点与旨归,都是以人为主体,对人的价值进行确认,而不是把人视为发展的包袱。生育政策同样如此,不论观点如何争论,最终的走向必然是可持续地寻求人的价值。 

                                                                                                           ——《华商报》

中国海监零报考

背景:一家公务员辅导机构在报考结束后统计发现,中国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和南海分局有7个岗位无人报考,其中包括东海分局6个执法船船员岗位和南海分局1个执法船轮机员岗位。 

从有些“爱国”言论中表现出的真诚来看,是完全可以什么不顾而勇往直前的,工作待遇差一点又算什么?如果真正非常爱国,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是不会讲究工作待遇的。但是,这样的人,在真正的考验中却没有见到,这不耐人寻味吗? 

                                                                                                           ——《中国青年报》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