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评论 > 媒体观点 >
今日观点11.01:央视记者为虐童者辩护
导语:央视记者为虐童者辩护 执法公开 中国海监零报考 万圣节 王石婚变 凭停车证明购车 月薪0.36元 复婚为夫捐肝

央视记者为虐童者辩护

背景:10月29日,央视记者王志安连续发布多条微博称,浙江温岭“幼师虐童”事件不能单看照片,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些细节“抵达真相”。31日,对于 “警方证实700张虐童照片基本属实”的说法,王志安更表示愿和网友老榕对赌“100万人民币”。

新闻媒体之于社会的最重要功能,就是提供真相,让人们由此作出判断。原则上,强权的高压和多数人的情绪,都不能让新闻媒体畏于对真相的揭示。但事实上,这两种力量都有可能让追寻真相的步伐停滞,让冷静的声音缄默。一个社会的可怕之处,正在于此。无论是少数人的暴政,还是多数人的暴政,本质究竟有多大区别?

                                                                                                           ——《长江日报》

公共交流的规则,理应是是非之内,人身之外。我们的争论,却往往因深陷人身之内,而溢出是非之外。如此,哪怕王志安的出发点是“对真相的洁癖”,最终却换来一声吊诡而响亮的质疑:一个对真相有洁癖的人,怎会效力于那非议颇多的机构?

                                                                                                           ——《南方都市报》

王志安的刻舟求剑,不是对真相的洁癖,而是一种精英的自负。这种精英的自负,就是随时随地都准备站到民意的对立面。在王志安看来,大众没有掌握充足信息, 并非理性、独立思考的和自主判断的,而是民粹、狂热、轻信和易传染的。而他作为精英群体的一员,拥有更多的信息优势,这成为他可以鹤立鸡群的资本。

                                                                                                           ——《成都商报》

执法公开

背景:公安部近日制定下发《公安机关执法公开规定》。这是第一部全面规范公安机关执法公开的文件,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规定要求,公安机关对涉及公共利益、公众普遍关注、需要社会知晓的执法信息,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开。

作为国家强制力量的一种存在,公安机关执法行为的公开,而今终得启程,其执行过程需要更严密的制度设计,特别是对公民知情权利的渠道救济应有更完善的保障。

                                                                                                           ——《南方都市报》

在《公安机关执法公开规定》正式施行之前,我们期待盘锦、温县两地对两起枪击事件的信息公开,能够成为公安执法公开第一案,能够让我们真正确立对执法公开的信心,对法治社会的信心。

                                                                                                           ——《青年时报》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已经4年,进步有限,相比于一些机构拒不执行的权力傲慢,公安机关主动顺势而为当然值得肯定,但自定规矩难免也存私心,这些都注定使信息公开和公众的期待还有一段距离。

                                                                                                           ——《华商报》

中国海监零报考

背景:“东海海监船员职位无人报名”,这一传言近日在互联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一家公务员辅导机构在报考结束后统计称,中国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和南海分局有7个岗位无人报考,其中包括东海分局6个执法船船员岗位和南海分局1个执法船轮机员岗位。

海监职位“零报考”根本无关爱国,只是双向选择机制下的一种正常现象。国考虽是独木桥,但年年都会有不少职位“零报考”,没必要对此过度解读。

                                                                                                           ——《新京报》

万圣节

背景:10月31日万圣节前夜,在上海地铁站内惊现4名打扮成“僵尸”的女性乘客,惊吓了一些过往行人。对此,地铁运营方回应称,这属于乘客个人行为,事先未与地铁运营方有过任何沟通;同时呼吁乘客出行时个人行为需要遵守公序良俗。

对于西方的节日,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万圣节,应该是一个青年人的快乐的节日,但不应建立在让别人恐惧上。在设计自己装扮的时候,还是应该以幽默、快乐为主,不要恐怖吓人,莫把万圣节过成“吓人节”。

                                                                                                           ——《广州日报》

有些人喜欢过洋节可以理解,但也应尽量尊重其他人的感受,不要演绎过度,激起不良反应。如果有兴趣,不妨通过国外风俗去了解其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把握西方文化的精髓,也可减少闹笑话的概率。

                                                                                                           ——《京华时报》

王石婚变

背景:王石婚变、与发妻王江穗离婚、牵手80后女演员田朴珺的传闻持续在互联网上发酵,引发网友热议。

公众在这场地产大亨的“家务事”中终究只不过是围观者而已。但当这场事件逐渐退烧时,给公众留下的,绝不应该仅止于“不相信爱情”那么简单。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不再相信爱情?什么是婚姻中亘古不变的东西?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问的。

                                                                                                           ——《齐鲁晚报》

爱情就是TIMING,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人。这多年围绕在大佬身边的各色女子们输得并不奇怪,无关质色无关智慧,你们只是TIMING不对。

                                                                                                           ——《新京报》

凭停车证明购车

背景: 10月30日,北京市交通委运输局有关负责人和网友交流时表示,停车设施建设到位的前提下,凭停车证明购车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实际上,在1998年到2004年北京曾采取过这个措施,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能够做到一车一位,凭停车证明来购车应该是最好的一个办法。

尽管曾经取得过良好的效果,但把凭停车证明购车当做未来的趋势,作为一种手段并不妥当,一旦实施会产生“后遗症”,即使将来实施能再度产生效果,也不会抹去随之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过去有效也不意味着就是合理的。

                                                                                                           ——《南方都市报》

月薪0.36元

背景:上班一个月,工资只有0.36元。辽宁抚顺某工厂的车工李先生,领到了9月份的工资。他表示,因“单位替他缴了保险”,他还得欠单位2.64元。该单位厂长称,工资问题还要再研究研究。当地劳动监察部门称,可申请劳动监察介入。

0.36元月工资,固然带有个案性,却是对底层人群境遇的极端呈现。在现实中,不少劳工,虽然还不至于廉价到“月薪相当于一颗大白菜”的境地,但收入稀薄、工作劳累,构成了他们生存的两面镜像。

                                                                                                           ——《华西都市报》

复婚为夫捐肝

背景:32岁的苏丹,39岁的田新丙,这对相伴10年的夫妻今年6月离婚。两个月后,田新丙被查出肝硬化中晚期,并伴有新生小肝癌。为了挽救前夫的生命,苏丹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说服田新丙复婚、捐肝。

在离婚状态下,丈夫遭逢重病,无疑会让本已破裂的感情更为飘摇。但苏丹还是用行动告诉世人,在病魔面前,人性的抉择会焕发怎样动人的色彩。

                                                                                                           ——《新京报》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