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富豪班
背景:近日,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徐勇表示,将在11月底开设后EMBA教育,要求报名者是50亿以上身家的企业掌门人。“超级富豪班”只招收30人,学期两年,目前已有人报名。
某种意义上,是“技术精英”、“经理人群体”,而非“老板团”最终决定了一家公司的命运。所以,就效果论角度看,允许高管们参加EMBA项目合乎逻辑。遗憾的是,中大的超级富豪班,悄然间已模糊了自身定位和使命。
——《华西都市报》
开设超级富豪班,并且非身家50亿以上的企业掌门人不取,这更像是拜富广告。而故意以身家设置门槛,又透露出庸俗的成功观,违背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燕赵都市报》
设置50亿元以上身家这样的高门槛,意义何在?就EMBA本身而言,这种由芝加哥大学首创的教育,本意是用来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它本身并没有规定要多少“身价”才可就读。而中山大学开出的“身家条件”,已是EMBA教育的一种异化,背后媚富态势十足。
——《新京报》
评判“超级富豪班”的关键,在于这种办班行为有没有惠及大众?只要能够惠及大众,那就不应该上纲上线,标签化、简单化地反对。
——《新华每日电讯》
中国学生SAT低分
背景:日前由杜克国际教育发布的《2012中国SAT年度报告》显示,参加美国高校入学考试SAT的中国高中生中,只有不到7%的人成绩达到1800分“及格线”,而达到美国优质大学普遍要求的2000分以上成绩的更是只占2%。
SAT是有合理且进步的地方,但并不能因为中国学生7%的合格率就反证传统教育的失败或错误。道理并不复杂:SAT是美国的,不是宇宙通行的标准法则——不然,也让美国孩子参加中国高考试试!
——《华商报》
中国考生SAT成绩差,“不熟”和“欠补”是关键,而个中缘由,则是这项考试刚“火”起来。可想而知,随着时间推移和“药房”越开越多,SAT变成又一个 GRE,也只是个时间问题——只是届时别再沾沾自喜,以为分数的提高,就意味着中国“素质教育”的脱胎换骨时刻已到就好。
——《新京报》
我们的文化传统向来总是不待见那些提出批判性问题和大胆质疑的人。于是,我们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了。在这一改造的进程中,教育应该能够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南方都市报》
尽管我们可以对此以国情现状与文化传统不同作解,而简单的“分数对比”未必反映两国的高考全貌,但其所凸显的批判性思维缺失则无疑是值得关注与反思的。
——《燕赵都市报》
意地震专家被判刑
背景:因地震预测失误,意大利拉奎拉地方法院22日以“过失杀人罪”分别判处6名意大利地震专家和一名前政府官员6年监禁。
判处科学家犯有过失杀人罪的决定是错误的。在地震前未能恰当地提醒人们注意相关风险,并不意味着科学家就应对地震遇难者负责。法院此次判决树立了一个危险的先例。
——《FT中文网》
深圳地铁霸座
背景:10月27日晚,深圳地铁列车上一女子躺在座位上,一人占了两个人的座位,被周围乘客劝说后,竟破口大骂,称“土鳖三,我京城来的,你比得起我官大吗?”还称“我躺这里怎么了,我坐地铁跟你有关系吗?”
因少数人的不文明而质疑和指责所有北京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是不客观,也是不公平的。尽管,目前尚无证据证明这位女子是北京人,但是,其行为本身客观上已经给北京抹了黑。不论如何,那些喜欢说“北京来的”的人,还是请收起这些与时代格格不入的陈腐特权观念。
——《新京报》
明星酒驾
背景:10月25日晚,上海警方查获一涉嫌酒后驾车的男子,经核查,该男子为知名演员王 志文。事后警方证实,王志文属酒后驾驶机动车,不属于醉驾范畴,因此对他的处罚标准是罚款1000元,扣证6个月,记12分,同时,王志文必须参加交通安全法规学习班,学习班合格后满6个月后才能凭合格成绩单领到驾驶证。
明星醉驾,应该与常人一视同仁,不必刻意贴上“特殊阶层”的标签。但现实中,名人效应会放大其违规的负面效应。这或是王志文们的道德负累——他们的外在声誉,不仅限于职业操守,更包括作为常人的基本素养,而醉驾丑行,让他们尝下自酿的苦果,也矮化了他们的个体人格。
——《华西都市报》
孟非调侃副乡长
背景:四川阆中市天宫乡副乡长戴彬参加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女嘉宾24盏灯全灭,节目播出后,戴彬成了热点人物,天宫乡准备向《非诚勿扰》发出公开信,要求节目组及主持人孟非“向戴彬和他身后数以万计的农村基层干部郑重道歉”。
包括农村基层干部在内,官员作为公众人物,应当具有相当的度量和雅量,以宽容、宽厚之心对待公众的议论、批评,如果对一些无伤大雅的调侃、戏谑一触即发,动不动就把问题抬到形象、尊严的高度,一定要大张旗鼓弄出个子丑寅卯来,就未免太狭隘、太小气了。
——《北京青年报》
音乐下载收费
背景:近日业内有消息称,今年底或明年初,包括华纳在内的几大国际唱片公司将联合国内的酷狗、酷我、百度、QQ音乐等多个音乐服务网站,尝试采取音乐下载收费包月制度。
从“想听就听”到“必须买单”的消费习惯切换,也需要个过渡期。不过,这只是填平“版权洼地”必然伴生的阵痛——可以说,音乐走向付费模式,是版权意识强化下的大势所趋。
——《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