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纳狄/文 很多时候我们谈到西方建筑师,最好的介绍方法并不是说名字,而是将他获得的奖项与知名作品打包推出。
理查德·罗杰斯,英国人,和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合作设计了著名的巴黎蓬皮杜中心,接着独立完成了老牌保险公司Lloyd的伦敦办公楼——就是我们常说在伦敦劳合社,这件作品与蓬皮杜中心联手完成了罗杰斯式“建筑物内外翻转”。到了2000年,他在伦敦的“千年穹顶”惹来无数争议,同时一些大项目也在全世界各地展开,包括了西班牙马德里机场、大英博物馆扩建工程、希斯罗机场第五候机楼以及正在建的纽约世贸中心三期。他对城市规划的热情丝毫不亚于建筑,罗杰斯为上海陆家嘴做了整体规划,是伦敦市长的首席建筑和城市规划顾问,也因此获得了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的“终身荣誉金狮奖”。
如此多的铺陈不过是怕观众们把他当做一个来中国拿项目、建“新奇特”大楼以博取眼球的“假想敌”。理查德·罗杰斯此番来北京,是在首都博物馆的展览举行他以及其工作室的展览“从住宅到城市:罗杰斯建筑艺术”。这个项目是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艺述英国”的一部分,也是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国际”部分。展览围绕7大建筑主题呈现——辨识度、公共区域、绿色、系统、透明、城市、轻量及早期项目与在建工程,还会有记录上世纪70年代巴黎蓬皮杜中心建造的原版电影胶片和希斯罗机场5号航站楼主要结构支点亮粉色的1/2模型缩尺模型——对学建筑的同学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展览开幕之后,罗杰斯还在中央美术学院做了一场言之有物的讲座。这场讲座让看起来很先锋的罗杰斯,表现了他传统的一面,这不仅表现在他认为古老的建筑材料完全可以胜任现代人的需求——“三四百年前的钢建筑,现在也可以用得很好,而混凝土在罗马时代就开始使用了”,还表现在他的城市规划理念。
在采访中,罗杰斯说他希望城市是一个“文明的教化中心”,他自己则是城市生活的拥护者,而这拥护是建立在“把生活、工作、购物、学习和休闲重叠起来,集合在持续、多样和变化中的结构中”的基础上的。
身为伦敦市的建筑顾问,他认为紧凑是城市应该要走的路,“这个理念就是说在城市向外扩张之前,首先利用省市内部废弃地区,因为英国的历史大概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所以那个时期废弃地区一些土地现在可以重新利用起来了。”
他谈到,城市外围应该有巨大的绿化带,比如伦敦,二战之后建立了,人们进入绿化带便自觉地在城市里使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或者步行,这使得城市更加可持续化。“中国本来有5亿人骑自行车,可惜这个习惯被抛弃了。我来到北京之后,有人问我如何解决堵车,我的办法是提高费用,减少停车区域,并且进入城区还要缴费。政府要鼓励城里的人骑自行车——丹麦有30%的居民骑车,的确缓解交通压力。”
整个讲座最让人记得的,莫过于罗杰斯工作室的“分账”方式,他几乎是在尽自己的力量营造一个和谐世界:“事务所产生的利润并不是分给合伙人,而是发给员工薪水,而后大概有20%捐给慈善机构,员工还可以选择把这20%利润捐给认为他们合适的慈善机构。合伙人的薪酬有一个上限,这个上限要不能超过这个事务所的薪酬最低的设计师的八倍。我们的事务所是坐落在一个广场,下面很多设施包括餐厅等等,这是为员工提供的福利,为员工提供自行车,供他们周末可以住的房屋,同时我们会定时组织外出游玩等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