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生活方式 > 艺术 >
艺术“神童”
导语:与科学界的“神童”们相比,当代艺术界的天才宝宝们,获得认可的方式不是得奖,而是举办个人展览,成功出售作品,且价格不菲。

 

经济观察报 王隽/文 与科学界的“神童”们相比,当代艺术界的天才宝宝们,获得认可的方式不是得奖,而是举办个人展览,成功出售作品,且价格不菲。同时,评论家们会为他们在艺术史中找到一个精神导师,在他们的名字前冠以“小毕加索”之类的称号,方便媒体的快速传播。

近几年里,有三个出名的孩子,他们是澳大利亚的艾莉塔·安德烈(Aeli-ta Andre)、英国诺福克郡的基隆·威廉姆森(Kieron Williamson)和纽约州宾厄姆顿的玛拉·奥姆斯特德(Marla Olmstead)。与梵高至死都没被人发现的才华相比,这些小朋友是幸运的,但他们也要承担更多。虽然都经历过上头版、做个展、高价卖画、销量惊人的过程,但目前并不是人人都名利双收。有人获得了长久的认可,有人继续学习画画,有人被怀疑是父亲代笔,而后一系列的自证清白却越描越黑。

艾莉塔·安德烈:5岁“小波洛克”

她2007年出生,是三人中年纪最小的。

艾莉塔的第一个展览是墨尔本著名的布伦斯维克街画廊(BSG)举行的群展,15件艾莉塔参展的作品有7件在开展前就已经售出,价格在3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首次个展2009年在BSG举行,展览举办时她刚刚满两岁,还没有画架高;纽约Agora 画廊在美国举办的艾莉塔个展大获成功,展品销售一空。

知名艺术网站ARTINFO澳大利亚站的编辑Nic Forrest探访了她的家,她的爸爸对Nic说:“我是在她第一次画水彩的时候感到很激动,当时她刚满一岁。我也从来没想过把画贴冰箱上去。它们太宝贵了。所以我把她的第一件作品装裱了起来。其实幼儿园就是一个小型的‘沃霍尔工厂’。孩子们忙着做艺术品。他们都是有清晰目的的。现在上哪儿去找这么一屋子的人都在做艺术的场面啊?”

在一个记录艾莉塔创作的纪录片里,你可以看到神童的工作状态,作画时很投入,用色大胆,手法娴熟。

除了蓬蓬裙和其他萝莉相似之外,艾莉塔的表情相当淡定。她直接把丙烯颜料甩在画布上——她爸爸介绍,艾莉塔只用丙烯颜料,但“如何用”都由她自己高兴。

她父亲骄傲地总结道:“艾莉塔的风格是多样的。可以联系到波洛克等人的‘行动绘画’。身体和意识之间有一种直接的联动。艾莉塔的创作随机、偶发、自发,同时又是概念性和国际化的。”

其实说艾莉塔归为波洛克的门派还为时尚早,但艾莉塔最让人喜欢的,是面对一块白布时的不畏惧。她还是个一岁宝宝时,笔都拿不稳,她的父母就给了张帆布、给了许多颜料,让她作画。画画时,如果不仔细看,其实艾莉塔就是一个在画室里来回跑动、玩耍的小孩。

这让人想到画家刘小东和喻红的女儿刘娃,她没有像父母一样从小学画画,而是读了重点中学,成绩很好。但喻红说女儿对画画不会畏惧,拿了笔马上可以涂,那态度是耳濡目染之后才有的。这一点艺术家彭薇也谈到过,“两岁就拿毛笔沾墨画国画,所以国画对我来说很早就‘走下神坛’了。”

另外,艾莉塔的海魂衫和金黄色细软的头发总是沾满星星点点的丙烯颜料——那些不解为何自己家出不了画家的爸爸妈妈,你们得先忍受这一点,才能对孩子们有所要求。

基隆·威廉姆森:9岁“小莫奈”

先来看一下基隆·威廉姆森被世人关注的原因: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近期的一场拍卖会中,通过全球网络及电话渠道竞买,24幅风景画作在15分钟内售出2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50万),这些酷似莫奈作品的画作,全部出自英国9岁男孩基隆之手。目前累计收入100万英镑,使全家人从租住的房子搬进了15万英镑的新居。

基隆是三人中唯一有个人门户的,你在搜索引擎中输入Kieron Williamson,便能看到一个设计得不错的个人主页。当你看到他的作品,就不难理解为何基隆被人们称为“小莫奈”——这甚至不需要艺术评论家的帮忙,艺术爱好者们都可以看出两者的相似度。

正如《理解孩子的绘画》一书作者凯西·马尔基奥迪的研究表明:“孩子长至6到9岁,他们的笔下开始出现正常的、标准的视觉图像:大树是棕色的树干、绿色的叶子,金色的太阳出现在画面一角,人们站在地平线上,头顶上是蓝蓝的天空。”

与艾莉塔所走的抽象路线不同,基隆是写实派,他5岁时在一次度假中忽然提出要父母置办画具,他画下了英国德文郡到康沃尔郡途中的一片大海。这个此前只会在父母画好的恐龙身上涂上颜色的男孩,从那之后开始了艺术生涯。

如果说这个故事里有更好的消息,那不是全球的订单纷至沓来,甚至一对来自费城的夫妇提前两天在他的展览门口扎营,唯恐买不到他的画,而是这个男孩对自己的画卖出的价钱“没什么感觉”,他对别人的提问永远以“你喜欢我的画吗”开头,这让他的父母放心不少。在他们眼里,基隆除了多一件爱好外,与从前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他依然酷爱足球,“踢球踢得一身泥巴回家”,并仍然以长大要踢足球为理想。

玛拉·奥姆斯特德:父亲代笔?

美国纽约州的玛拉是出名最早的。她2000年出生,2004年就红了,当时休斯敦火箭队老板买了玛拉一幅画,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里和大卫·莱特曼邀请玛拉一家上自己的节目,美国最大服装零售商GAP和生产彩色画笔的Crayola公司先后为玛拉提供赞助。她也是个人画展不断,画作卖到4万美金一件不再是新闻。

玛拉的故事有不太好的结局。

人们很早便怀疑是她父亲代笔。刚好有一位纪录片导演想拍她的故事,玛拉的爸爸马克就请导演去拍摄玛拉作画的过程——就如同前文中艾莉塔的纪录片一样。可惜玛拉在片中的表现不像艾莉塔那样的挥洒自如,她在画布上并未涂抹出展览中令人惊艳的色彩,她的爸爸解释说是有些紧张,随后她开始向爸爸求助如何继续创作,这加重了人们的怀疑。

一名儿童艺术专家看了影片后说:“我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证明她(玛拉)是一个神童,我只是看到一个普通的、可爱的小孩,只是她身边多了一个教练。”这样的评论不绝于耳。

这部片子播出后,原先的代理画廊退出了,据说玛拉再也没有卖出一幅画。

但是,在玛拉还没有被人质疑的时候,艺术评论家对她的才华赞不绝口,称堪比那些伟大的抽象表现主义大师,玛拉于是有了“小毕加索”、“小波洛克”等美誉。纽约时报记者迈克尔·金米尔曼如此写道:“许多现代艺术试图疏远观众,而在玛拉的世界里,你能感受到纯粹的天真和快乐,没有愤世嫉俗,没有冷嘲热讽,没有玩世不恭。”

所以,神童出现时,请学习“小莫奈”一家,让他继续踢球,踢得一身是泥的回家来才是最好,做妈妈的也不要高调地和女儿卖画挣来的大额支票合影了。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