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社会 >
成思危:化解过度刺激负面效应需实现三大转变
2012-09-19 16:47 来源: 作者:叶静宇 编辑:
导语:目前中国要化解这些“后遗症”,应作出三个转向,即:外需引导转为内需引导、外延增长转为内涵增长、外力驱动转为内力驱动。

记者 叶静宇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经济学家成思危9月18日在2012莫干山会议上表示,2008年的经济刺激计划,引起了一些负面效应,目前中国要化解这些“后遗症”,应作出三个转向,即:外需引导转为内需引导、外延增长转为内涵增长、外力驱动转为内力驱动。

据成思危的测算,如果没有2008年的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经济的增长将只有2.4%,而实际上增长了9.2%。但过度经济刺激政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如过量投资引发产能过剩,加之外需减少,导致库存积压;投资效益下降,2009年投资增长系数只有0.3%;环境成本大大增加。此外,大量货币投放的结果之一是造成了通货膨胀,之二是地方债务迅速增加,之三是资产泡沫上升。

为此,成思危认为当前应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外需引导应向内需引导转变。成思危认为,这首先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让大家有能力消费,而这个过程中需要做一些制度性的安排。第一个安排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的收入普遍增长;第二是要让工资和CPI挂钩,现在30个省市最低工资已经和CPI挂钩了,但是整个工资还没有。随着劳动生产力提高,劳动者收入也要提高。

成思危还认为,推进信用消费也很重要,多数银行贷款是贷给政府、企业,贷给个人部分只有15%,还主要是房贷,国外银行贷款百分之六七十是贷给个人。信用消费实际上是把未来的收入拿到今天来用,这个在提高居民购买力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第二,经济增长方式应由外延性增长转向内延性增长。成思危表示,外延性的增长就是做加法,要增加生产能力就建一个新厂,也能拉动GDP,但是它不能够提高每个人所能创造的社会财富。而内延性增长是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来提高每个人所能够创造的财富,这也是最重要的。

成思危计算,中国制造业的从业人员大约是两亿人,2011年工业增加值是18万亿,即平均每个人创造九万元增加值,这个增加值,政府通过税收拿一部分,企业留一部分,然后再给个人。“如果中国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话,永远只能在低水平、低社保下发展,因为没有更多的财富来源,所以必须要下更大的力量去提高劳动生产率。”

除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外,成思危还提出,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现在资金周转效率低了,资金只有通过周转才能够产生更多的利润,现在中国的资金周转效率和国际相比差别太大。

第三个转变是,经济发展应由外力驱动转变为内力驱动,即从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政府补贴等外部因素,转为依靠职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成思危表示,改革开放的动力最终还是来于人民,人民有积极性才能够不断努力工作,不断地创造更高价值。对于内生性动力的提升,就是依靠创新,政府要鼓励各方面的人去创新,不仅是技术的创新,还有管理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再从长远一点来说,就是依靠教育,要想提高职工的素质,从更长远来说要提高人民群众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整个国民素质。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