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日游行
背景:9月15日、16日,因为钓鱼岛争端,北京、西安、长沙、哈尔滨、广州、上海、成都、深圳等多个城市爆发大规模反日示威活动。部分地方传出民众闯入、破坏日资商店等打砸抢事件。
爱国和害国,有时候只是一步之遥,理性是两者的分界线。钓鱼岛之争以及中日关系,错综复杂,绝非“匹夫之勇”就能了断。愤怒和冲动,不是解决问题之道。保 持理性,才能应对复杂的局面,才能让别人明白你的利益表达,才能获得支持和尊重。而一旦偏离了理性,再理直气壮的诉求,也会在“闹剧”中化为乌有。
——《中国青年报》
无论是公众还是警方,都不能被极个别人的“爱国热情”所绑架,不能因为他们打着爱国旗号,就拿“打砸抢”没有办法。爱国崇高、伟大,但是,民众所有的爱国行为都应置于法律框架之下,地方执法部门也应守住法律的底线。
——《新京报》
用游行示威的方式保卫钓鱼岛,是中国公民意识的觉醒,又岂能退回到暴民的行动上去?只有展现优秀的公民素质,才会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只有传递公民的民主法治行动,才会让日本明白中国公民不可小觑。
——《京华时报》
身处这样一个多元社会,在大声说出各自主张的同时,必须要信守不得逾越的底线——— 绝不能侵犯其他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生命与财产安全。非暴力的诉求表达,谨守法律界限的理智作为,应当有足够深厚的社会共识,且需要每个公民用心守护这份城市的美好。
——《南方都市报》
当街头暴力受到“对”与“错”的区分时,反日游行中的抗议者们就有了他们“没做错”的申辩理由。必须彻底剥夺他们的这种申辩权,以及所有暴力打砸者的申辩权。这些天发生的打砸行为对当前的对日斗争只能造成削弱,它是中国的一个污点。
——《环球时报》
捍卫国家领土当然需要强烈表达,但同时也需要恪守文明法治。今日中国,早已不是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中国,维护国家利益,讲文明重法治,是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我们需要用文明法治凝聚爱国力量,将爱国热情转化成强国动力。
——《人民日报》
无论是在民主还是非民主国家,国际争端都是引发抗议游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只要抗议是和平的,就没有必要将所有表达民族主义诉求的抗议者“暴民化”。在当前中国社会裂痕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对某一类人群进行“模式化”(stereotyped)叙述只会进一步加剧社会对立。
——《FT中文网》
官员财产公示
背景:9月15日,广东省纪委召开全省预防腐败工作座谈会。广东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先耀表示,要研究制定广东省预防腐败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出台防止利益冲突、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公示等方面规章制度,全面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工作。
人们期待广东拟将出台的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制度,首先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示”。此前一些地方试行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对官员申报的家庭财产情况,一 般都是在政府部门内部或内网上“公示”,政府部门以外的民众无法看到,这样也就导致官员申报的财产情况无法受到群众的监督。
——《青年时报》
官员财产公开制必须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否则,就算发现了官员不实申报,没有刑事责任的殿后,其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新京报》
国民床单
背景: 上海一网友发了条微博,并配了张图,抱怨自己的耳机被猫咬断了。可是没想到,这张图居然瞬间走红了,几天之内被转发超过3万次。然走红的原因不是耳机,而是耳机下面印有牡丹花图案的老式床单,网友为之取名为“国民床单”。
怀旧不是一个坏主意,这意味着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怀旧也极易演变成一种合法的、有力的发泄方式。不过风物长宜放眼量,当我们历经磨难,在沧桑中沉淀下来时,我们或许会有所悟。
——《南方都市报》
当我们成为制造大国,同时我们的产品,也成为“粗制滥造”的代名词,于质量问题上绝对不能容忍的急功近利、心态浮躁,几乎成了普遍现象,人们尤其怀念留存在我们记忆中的“经久耐用”,“国民床单”的走红,其实就是在拷问,我们还能不能“制造”出一个“床单上的中国”?
——《东方早报》
让人们不再从失望中寻找曾经留下过美好的回忆,最好的办法就是现实足够美好,至少要超过记忆中的美好,用取代的方式抹掉那段记忆。这种回忆的替换,显然是 一个很庞大的社会话题,它需要的不仅仅是人们要学会容忍,学会给社会一个缓冲或者蛰伏的时间,更需要社会管理能够学会对比,能够从以往的满足中寻找到如今 存在的差距与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改变。
——《华商报》
“国门”外包
背景: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国门景区被企业承包一事引起热议,普通游客门票费在国门景区遭承包后迅速高涨,从去年价格为每人次50元到如今已为80元。边防官兵对国门景区的治安隐患表示担忧。另经调查,承包企业当年竞标时有“借壳”中标嫌疑。
“国门”姓“国”,“国门”外包,权且不从理论上讲该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但地方政府征求过满洲里市人民的意见了吗?假如没有,而仅是个别领导“拍脑袋”决策的,那么,像这样“差钱”、“差理”、“差法”、“差形象”、“差民意”的“国门”外包行为,应该及早加以纠正。
——《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