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焦点 >
在南科大的日子
2012-09-17 08:24 来源: 作者: 吴娓婷 编辑:
导语:在南科大的新生看来,他们有着所有国内高校理工科学生的“悲催”,可能比其他学校理工科学生更“悲催”。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吴娓婷 开学一个星期,南方科技大学2012级新生Ryan通过筛选,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带队老师是香港城市大学原教授王怀清。

这次比赛的内容是要开发一款智能的金融软件,“只要确定消息可靠就能立马进行买卖股票的操作。”Ryan说。

王怀清已经多年没有带本科生,现在却要带着刚入学的本科生跟其他队伍的高年级学生较量。对此,王怀清对学生说:“你们只要沿着过去的成果,做出点不一样的来就算是成功。”

一流教授直接带大学“新鲜人(freshman,大一学生)”做研究,这是作为新校的南科大的机会,也是南科大的现实。在此之前一个星期,它才正式揭牌成立,只有两个年级的学生共计230多名。

Ryan认为,通过参加比赛,自身水平会得到很大提升,“整个软件开发流程、分工都能学会”。但他同时清楚,“新鲜人”参与比赛有风险,搞不好浪费了时间和资金。

“传说中的院士”

Ryan评估过自己的承受能力才决定申请比赛。

在南科大的新生看来,他们有着所有国内高校理工科学生的“悲催”,可能比其他学校理工科学生更“悲催”。

学校派发外国原装教材,500页全英文物理课本,两本共计1000多页数学课本,新生自嘲“想想都心酸”。而他们的高中同学则围观赞叹:“不愧是南科大”。

在南科大,每门课都配备了由知名大学博士担任的助教,讲解习题和帮助预习课程,否则听不懂。

不过,尽管如此,每天“被新知识冲刷脑袋”。班内流传着:“我待线代(线性代数)如初恋,线代虐我千百遍”。

大二学生透露,他们当年“线性代数每周一次测验,同学们就像一只只待杀的兔子”。

2011年年初,最初被邀请来南科大办学的团队,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和励建书在内的创校核心成员退出,南科大遭遇了一次重创。其后南科大陆续聘请多名退休老教授坐镇。不过学生仍然为接触到学界泰斗而兴奋。

学生将60多岁、清华大学原教授张贤科尊称为“贤科爷爷”,叫71岁的柳重堪教授为“柳爷爷”。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常务副校长唐叔贤现在担任南科大领军教授。

开学第一周,Ryan和他的同学们逐一领略了这些重量级教授的风采。每到上课,Ryan他们就在微博上刷这些教授的照片和听课感受。

进大学之前,Ryan上过网易公开课,见识过外国名校名师睿智幽默的“大师范儿”。“如果学生提出质疑,台上教授会兴奋得扔粉笔头。”Ryan说。

Ryan认为,“唐院士就是这个style(范儿)”。为了验证一个定理,唐叔贤拿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扔起来。同样“有范儿”的是,唐叔贤一口英语讲得很溜,投入的时候飙一段粤语。发现台下一阵小骚动,唐叔贤才反应过来。

说起贤科爷爷,大二学生第一个印象则是“文学修养特别好,举例子很生动”。他用“镶嵌在皇冠上的宝石”形容离散数学领域的嵌入、用“横看成岭侧成峰”形容行列阵。他还爱在课堂上分享自己写的诗,活跃下气氛。

因为张贤科教授“真的很爱作诗”,这学年又将一头竖立的头发染成了红色。新生小王就画了一个红发大嘴的人物漫画,下面配了张贤科所作的创校颂。

2011级学生崔廉说:“这些都证明,老教授是一心扑在教学上面。”

南科大邀请了众多顶尖学者前来开讲座,包括法国科学院院士、巴黎高师数学家等人物。

演讲内容与专业知识无关。不过,大二学生NINI说:“大学不再是灌输式地教会你什么,给机会让你领略到大师的风范、开阔眼界更加重要。”

NINI说,正是这些机会,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了热忱,“一点都不觉得累”。在NINI大一的时候,一场讲座都没有落下。

一些新生英语水平还不够,就带着电子辞典参加讲座。

项目和比赛

在Ryan准备金融软件比赛的同时,南科大生物学系即将在10月5日于香港进行IGEM初赛,总决赛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举行。

生物学系副教授贺建奎、斯坦福大学博士后是该项比赛的带队者,被同事誉为“想法很活跃”。

南科大学生参加了两个组的比赛,一个是为生物学做的应用软件,另一个是控制基因的实验。因为本科学生没有学过相关知识,今年2月份,贺建奎将20篇《自然》杂志的顶级学术文章给学生阅读,每个星期召集3-4名学生分享阅读成果。“南科大的学生很喜欢有挑战的事情,十几个小时扑在实验上。”贺建奎说。他大胆预测:银牌没有问题,金牌就要看到时比赛的情况。

2012级的班上,16岁的学生一抓一把,14岁的都有。

2011级学生崔廉年仅17岁,从小学开始一路跳级,“能够学得过来,就不要浪费时间。”这名长春女孩子因为拥有多项发明被招入南科大。

崔廉形容:“同一屋檐下的人都差不多。”对于这样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学生,重要的是“不要被应试教育打败,不要打倒内心的好奇小人”。

NINI则说,南科大的好处就是没有这么多条条框框。他自己参加了一个太阳能研究项目,带队老师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源,他能跟老师此前教出来的博士后交流。

这种学习方式也符合新生的预期。Ryan的同班同学Chris早在进入大学报到前就明确:大学需要广博的学习。他认为,在知识爆炸的年代,要学完哪一门知识已经不可能。

南科大没有硕士生和博士生,也是年轻教授保持科研生命力的一个途径。据了解,需要从事实验的学科老师,目前都在申请市内、省内、国内和国外的项目与研究基金。

去年,南科大招收了三名年轻副教授,包括香港大学研究助理教授陆为、香港城市大学高级研究助理许宗祥以及香港城市大学高级助理研究员徐虎。

陆为透露,当时选择来到南科大,是因为对比内地和香港的研究,内地的研究势头在上升,香港的在下降。“未来的舞台在内地,早回来比晚回来要好。”陆为说。

陆为认为,虽然目前南科大没有硕士博士,会对年轻老师科研有一定影响,但眼光要更长远一些。

贺建奎则透露,他已经将四名学生招至麾下,作为研究生培养。

当时被李晓原等三名教授以公开信批评缺乏学科框架、学术教员团队的南科大,通过大量的投入,组建了自己的团队。截至目前,南科大签约引进优秀教师78名。教师队伍包括院士4人(含双聘院士2人),全国教学名师2人,“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3人。

学生形容年轻老师是“100%的热情投入”,陆为则说,年轻老师”没有教学经验,唯一有的就是热诚”,陆为说老教授发挥了带头人的作用,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

崔廉在讲完老教授的趣闻后说:“老教授是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教授也会这样。一个大学的文化内涵就是这么积淀下来的。”

给市长的问题

Ryan从高一就开始关注南科大,了解它的改革。基本确定考上南科大后,Ryan从外省的老家来到深圳,旁听了一节课。他的同学Chris也被南科大当时的去行政化吸引,认为是自己向往的学术自由,多次到南科大“探路”。

后来,南科大经历了由市委组织部遴选副校长,获得教育部招生权等过程,与一开始自主招生等目标有距离。

不过,Ryan仍然认同南科大的办学理念。Ryan说,完全以高考衡量,像他这样的非传统型人才很难进入一流学府。

进入南科大后,学生发现南科大受到深圳市政府的高度关注,“没有其他学校能像南科大这样经常见到市领导的面”。

2012级新生的第一课是第一场“南科大讲堂”,主讲人是深圳市副市长唐杰《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

学校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参加。讲堂布置也相当讲究,一群穿红色制服的服务员负责茶杯的摆放,摆好后还蹲下来看对齐没有。

崔廉对这场讲堂的意义是这样理解的:“当深圳作为新生城市崛起的同时,发展文化教育是有重要意义的。经济知识改变了城市的外貌,但文化内涵才决定了这个城市能走多远。”

不过,亦有同学心里认为:“(办好南科大)也是深圳市政府的政绩”。

对Ryan而言,文凭是自发的还是国家颁发的都没关系,重要的是接受到怎样的教育,是否学到真才实学。

他当时希望借市长讲座的机会提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能否同步”,二是“为什么深圳市民的幸福感在下降?”

据公开信息,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校长杨祖佑等人组成的顾问委员会在跟学生交流之前,受到市委书记王荣的接见。王荣同样强调了深圳需要一所研究型高校。

顾问委员会当时就学校建设发展提出三条建议:建立与南科大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建立与国际一流大学相适应的拨款机制;建立引进国际一流人才的良好环境。

教师节当天,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再次来到南科大,与学生共进晚餐。当天南科大食堂免费用餐。

9月3日,南方科技大学成立大会暨2012年开学典礼,省政府、市政府多为高级官员悉数到场,媒体也热烈报道了这一标志事件。学生形容“随时能在晚上新闻里找到自己的脸”。

Ryan当时跟全校师生一起在台下,“心情很平静”:“中国的教育必然要进步,南科大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另外还有中外合作办学等等。我不知道结果如何,但我不只是想要结果,我更看重的是过程。”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