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走出去”外管局稳推资本项目开放

欧阳晓红2012-09-05 07:26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欧阳晓红 也许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支持境内机构和个人等民间对外投资的举措正在或即将显效。

8月30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下称《公报》),去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746.5亿美元,同比增长8.5%。该增速低于2010年13.4个百分点,亦明显低于此前十年年均45%的增速。

不过,商务部数据还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22.2亿美元,同比增52.8%。这意味着,今年以来,中国居民,不乏民营企业加快了对外直接投资步伐。这种增长的背后也有些许政策意愿,涵盖改变“高成本低收益”中国模式的价值诉求。

有据可查的是,在一个月之内,外管局下发两项资本项下的跨境直接投资新政;两个多月前,外管局还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有关外汇管理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3号)(下称13号文),包括几个月之前的跨境投资证券新政。

如果将这些新政串起来,会看到在有限操作空间下,一条资本项目开放之路渐行渐近。

开放端倪

“不能说这条路走得有多快,但的确是在稳步推进,目前看更多是在技术细节方面做一些完善,并非实质性地扩大开放。”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赵庆明说。

近期发布的几项资本项下管理新政便是一种佐证。尽管并未释放过多的资本项目开放信号,但至少在支持投资便利化方面,不遗余力。

具体而言,13号文主要是简化境外直接投资资金汇回管理,如境内企业已汇出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差额部分的对外直接投资资金,经所在地外汇局登记后,可以直接汇回境内,无需办理减资、撤资登记手续。

与此同时,13号文还简化境外放款外汇管理;诸如放宽境外放款资金来源,允许境内企业使用境内外汇贷款进行境外放款。取消境外放款资金购付汇及汇回入账核准,境内企业开展境外放款业务,经所在地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外汇管理部核准放款额度并办理相关登记手续后,可直接到外汇指定银行办理境外放款专用账户资金收付。

为支持企业“走出去”,境内企业为境外投资企业境外融资提供对外担保时,13号文允许境内个人作为共同担保人,以保证、抵押、质押及担保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为同一笔债务提供担保。

回眸中国资本项目的开放路径,其走的是一条循序渐进之路。截至目前的成果是:直接投资基本实现可兑换,投资便利化程度显著提高;提高证券投资可兑换程度;双向开拓跨境债权债务业务,稳步推动其他投资可兑换;简政放权,进一步提高资本项目可兑换水平等。而已实现75%项目基本开放的资本项目管制改革到了动辄触及深层次矛盾的境地——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麦金农曾提出这样一个开放次序:财政改革、金融与贸易自由化、汇率改革、资本项目开放。

其实,“在个人居民对外投资、企业和金融机构境外融资,以及我国证券投资对外开放等方面依然是高度管制。”赵庆明说。而外管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司长孙鲁军曾表示,今年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重点在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和个人资本项目对外开放上。

“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也是近日外管局分局长座谈会上提出的下一阶段外汇管理的工作重点之一。

几个月前,外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加快“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的步伐,稳妥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积极支持境内机构和个人等民间对外投资,逐步实现藏汇于民,不断提高对外投资回报。

事实上,按照4个多月前外管局公布的2011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的“投资收益”数据显示是“-268亿”,而此数据是FDI在中国投资所得与中国资本对外输出 (涵盖外汇储备对外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所得利润的轧差;但外管局表示该数据只是统计概念。

不过,“至少-268亿美元说明中国的外汇资源使用效率还有待提高。”一位外管局人士坦言。现实情况是,自1992年开始放宽FDI政策以来,近20年过去,中国大多数时候都是充当资本输出国的角色,对外净资产收益基本为负数。

调整

现在,中国正在试图做一些调整与改善。一项商务部对境外企业年度会计报表所做的统计,2011年非金融类境外企业盈利和持平的企业占77.6%,亏损占22.4%。换言之,中国境外企业去年七成以上盈利或持平。

8月30日,商务部合作司商务参赞石资明在《公报》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境外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良好。

有意思的是,依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口径,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3823亿美元,这其中,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2011年占比约44%。《公报》显示,在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的746.5亿美元中,非金融类投资达到685.8亿美元,同比增长14%。今年更甚,前7个月同比增速52.8%。

这些投资遍布全球七成国家地区,行业多元。截至2011年底,中国13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万家。《公报》中,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4247.8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3位,较上年末提升4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9.4%,英国的24.5%,德国的29.5%,法国的30.9%,日本的44.1%。

归根结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资产中,是以外汇储备资产为主。据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数据显示,2011年末,中国储备资产32558亿美元,占比69%;在对外金融负债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18042亿美元,占比61%。

一位外管局接近人士表示,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较为稳定,主要是FDI的投资收益较高,导致中国的负债成本上升,从而影响了中国作为债权人的投资收益。因此,需要扩大民间对外投资,提高对外投资回报率。换言之,资本输入与输出的中国模式是“高成本负债,低投资收益”。

而某种程度上,“中国境外企业去年七成以上盈利或持平”也许是外管局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的一种结果。

但现在是资本项目开放的窗口吗?此时,人民币贬值预期上升、新增外汇占款减少,资本出现一定程度的外流。

“目前看并非资本项目完全开放的时机,因为很多基础性制度不健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提速或许也有资本流出加快的原因;具体如何很难甄别,但也很正常。”赵庆明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