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评论 > 社论 >
新政当重治市 莫畏浮云遮眼
导语:如今的“救市”政策把证券业的市场化改革拖到反市场化的轨道。

经济观察报 特约评论员 刘峰 我国经济上半年实现了7.8%的GDP增速和3.3%的通胀水平,宏观经济最坏的阶段似乎已经度过。但与此不相称的是,上证综指从2478点拾级而下,并危及2100点关口。市场人心涣散,不少股票价格跌破净资产,大量股民逃离股市。

面对股市疲态,证监会加强政策暖风,努力吸引社保、险资、QFII等长期资金入市,并暂缓新股发行,实施年内第三次下调交易和监管费用,“救市”意图明显。另外,从8月初开始,证监会频频“喊话”,称市场反应过度、奉劝投资者不要盲目跟风杀跌,表态支持“破净”上市公司回购股票,声明正在研究降低印花税措施,还迅速发布了《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密集轰炸下,市场信心部分恢复,股指开始连续放量上涨。

这“救市”的熟悉一幕终于再次上演。逃离政策窠臼确非易事。本轮的股市下跌并非是由于新股发行和费率过高造成,从逻辑上来讲,暂停发行和降低费率自然不应该对股指产生实质性影响。但是,谙熟“政策市”属性的投资者却从中看出了“救市”端倪,政策所指必是趋之若鹜。至8月9日,上证综指已经连拉5根阳线。投资者之前所担忧的经济衰退和企业凋敝立刻不足为虑,估值和风险的谨慎衡量全都拜倒在“有形的手”之下。本次的救市措施很可能会帮助股市企稳并逐渐回升。但是讽刺的是,这与正在努力推进的金融和证券市场改革却是背道而驰。

实际上,“股市”新政本已将资本市场扶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作为经济晴雨表,股市当以有效、真实地反映经济状况和发展前景、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2011年起,新一届证券监管部门大力推进证券行业的整顿规范和创新发展,在健全发行、退市等制度、建设多层次多产品市场体系、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培育合理的投资者结构、提升市场效率和严控股市系统性风险方面,已经迈出了扎实和积极的步伐。2012年下半年,改革将进入创新试点的密集期,而其他更多的体系构建和制度建设等改革也在积极酝酿之中。如果假以时日,一个更为健康、高效、多层次、多产品的资本市场可谓呼之欲出,这也是最大程度发挥资本市场资本和风险配置功能的根本途径,对于调整优化我国投融资市场结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有效配置金融风险将发挥巨大作用。

但“救市”政策却是舍本逐末。体温表不可能治疗感冒发烧,股市晴雨表也不应致力调控股市涨跌。股市涨跌以企业业绩为基础,与经济和货币环境密切相关。如今的“救市”政策在把股指拉向各方满意点位的同时,把投资者逐渐建立起的价值投资理念、风险防范意识倒推回唯政策是瞻的投机思路,把政府套上了判断股指高低、点评操盘买卖的角色,也把证券业的市场化改革拖到反市场化的轨道。假如股市暴涨,是否又要提高交易费用、严控资金入市呢?为“救市”而缓滞改革得不偿失。

我国证券市场积弊深重,长期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当前的改革任务复杂繁重。外有国际金融市场衰退动荡、国内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攻坚的不利环境,内有功能扭曲、机制不健、架构失衡、层次单一、产品匮乏、信息失真、投资者保护缺失等严重问题,大量改革正待试点推进。而且,证券市场改革是项长期的任务,不会一蹴而就,未来的新困难还会层出不穷。

在致力于长期发展的改革大业上,在短期的利益纠缠和纷杂干扰中,改革者必须力戒旁骛,勿为片叶障目,勿为浮云遮眼,否则走走停停不仅会耽误了行程,而且多半会陷入利益的沼泽逐渐迷失了真正要去的地方,空辜负了上路时的雄心和众多期待的眼睛。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