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庞丽静 文化学者余秋雨8月4日下午在青岛做了一场题为《黄河文明与蓝色文明的碰撞与融合》的主题演讲,把中华文明的脉络和海洋文明羸弱的缘由、以及蓝黄文化碰撞与磨合,讲得通透。
余秋雨认为,今天接受和面对海洋文明,有些观点需要改变。海洋文明不仅体现在餐桌上,食用海鲜,也不仅仅是地图上,南海或者东海问题。更重要的是,海洋文明和蓝色文化,需要植根在国人内心。中华文化中,对于海洋文化,总是既赞美,又恐惧,既熟悉,又陌生。
而今,中国要走向海洋文明,在余秋雨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与海洋文化,有个对抗磨合的过程。必须要正视和克服中华文化中的三大问题。
首先,缺少对公共空间的了解。余秋雨说,传统文化是上对朝廷,下对家庭。文人讲求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所以从古至今,公共空间少有人理会,更没人管理。比如游客喜欢大声喧哗、随地吐痰这些事情,虽是小节,但是可以看做是对公共空间缺乏认识的表现,而非道德水准高低的问题。对于海洋文化,要求我们去面对和了解更辽阔的公共空间,学习公共空间的规则和语言方式。城市建设中,也不能忽略重建公共空间,重视公共空间。
其次,传统文化不重视科学实证,缺少数字化管理。中华文化中,比较注重谁忠谁奸,而不是数据说话。所以长久以来,数据造假,缺少实证意识。生活中,谣言多。杀伤力强。这些在海洋文明中,会得到克服。海洋文化中,天文、地理、航海,都需要科学数据支撑,以及精准的意识。
第三,弥漫的复古情绪,是中华文化的另一大问题。古代的辉煌,为复古带来理由。而今文艺作品中,充斥着对复古作品,在讲一些老故事,国学演变成宫廷权术。办公室里研究的是如何对付上司。这个势头是有问题的。海洋文明则需要不断探索和前进。
余秋雨认为,文化应该走在时代的前端,起到引领作用。不能再复古。如今面对海洋文明,需要点紧迫感。中国的海洋文明相比之下,是落后的。对于蓝色文化的研究,需要进取意识。让海洋文明生存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