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暴雨
背景: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一遇特大暴雨。截至22日2时,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导致城市严重内涝,截至目前,北京受灾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成灾面积1.4万平方公里,190万人受灾。
在城市的排水设施完善之前,民间社会需要意识到如何才能更好地形成一套自救、互救的网络、经验,以及如何才能切实推动政府政策的变革。对于民间而言,这既是一次挑战,却更是一次机遇。危机面前,如果民间社会能够尽可能由自己克服,或者能够通过将问题细化,以科学、详细的论证推动相应的政策,那么城市的主体就有了真正的回归。
——《南方都市报》
暴雨袭京本是所有人都共同面对的考验,很多人的表现,却令人心寒。然而,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好,不是一群人凭着道德优越感,对另一群人发起批判,而是,应该更深入地追问,为什么同样在一片暴雨之中,人们的表现会如此显著不同。
——《新京报》
一方面,这些年,很多城市“只顾上半身”建设,“下半身”基本麻木,大楼越建越高、路面越整越靓,但地下的排涝建设、地质安全问题,始终滞后于地面上的光鲜;另一方面,内涝的背后与短视的政绩观多有关联,正因为暴雨是个概率事件,而防涝工程很可能短期难见收益,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用得着,于是,少数管理者宁可冒险淋雨,也不愿掏钱埋单。
——《广州日报》
“最强暴雨”中,北京下水系统在硬件方面表现出的先天不足依然需要正视并加速投入和改扩建。大城市在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的背景下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制订防灾预案也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但是,在61年来最强的暴雨中,北京的干部群众通过自身行动反映出符合时代呼唤的“最美精神”,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好好回味,永远珍藏。
——《新华每日电讯》
尤其需要反思的是,城市化发展让城市变成了钢筋混凝土,只能排水,难以吸收雨水。如果城市能多些公园、草地来吸收雨水,相信会适当减少排水系统的压力。然而,很多城市管理者都希望把每一寸土地拍卖出去变成钱,结果便是城市要么缺水、干旱,要么遇到暴雨变成“水城”。
——《法制日报》
一座伟大的城市,不仅意味着她有灿烂的历史,也意味着她有高素质的市民;她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也有着应对突发事件的软实力。在这场夺走37条生命的灾难中,我们需要“正能量”的温暖。“正能量”是公民守望相助的爱心,也是政府对人民生命的高度使命感,更是认清短板、直面问题的勇气。
——《东方早报》
雨灾无常,那些坊间大爱、官民抗灾,固然感人,可感动不能代替公共预防机制的“亡羊补牢”——预防措施,理应“做最好的憧憬,做最坏的打算”。如果那些排水系统“不堪大用”,紧急救灾机制动辄失灵,那雨灾到来我们也只能“阿弥陀佛”了。只有公共设施不断改善,少些“祸上添堵”,才能避免天灾后面是人祸。
——《华西都市报》
为何城市管理者没有动力大规模改善城市下水道呢?笔者认为,深层原因可能在于应用于城市下水道的投资不能为政府带来眼前的效益和政绩,地方政府更愿意把公共资金投入到与房地产、工业项目等相关的市政基础建设上去,这些项目能带来快速和可见的收获,有利于政绩评估。
——《纽约时报》
深圳“城管外包”被叫停
背景:深圳的城管外包由于部分成员涉黑,遭到广泛质疑。7月22日中央电台“中国之声”报道,深圳市城管局日前透露,城管可能不再外包给公司,深圳最迟两周内出台新政。
在实际操作中,哪些属于“服务”,哪些属于“执法”,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服务”也需要执法,执法离不开“服务”。而实际上,也就是把一定范围内的城管业务都包出去了。这就等于随便把武器发给一个过路人,让他去管理市民;等于把手术刀发给一个市民,让他去进行医疗服务。
——《广州日报》
如果说执法权不能轻易外包,那么它能轻易授权吗?这种执法权的僭越,极端地体现为一些城管执法机构被赋予一定的武装力量,使得“城管警察”应运而生。正是因为对执法权缺少谨慎态度,缺少程序意识,城管外包才异化为城管执法外包——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城市管理执法权限内部授让的延伸。
——《法制日报》
权力下放、收缩,是构筑现代型政府的基本趋势。可问题是,执法权不是可随意转让的商品,它应遵从基本的治理原则——由专业的公职人员来行使,用公信力来兜底,以避免执法“走火”。
——《华西都市报》
法律界的人士指出,城管执法其实是一项特有的行政职能,外包人员他不具备执法的主体资格,所以城管执法是不能够被外包的,充其量外包人员只能够从事一些比如违法的劝导、垃圾清理、绿化养护等等这样一些服务性的工作
——《北京青年报》
按家庭征个税
背景: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按家庭来征收累进个税,需要权衡的问题将会使税制变得相当复杂,会使成本高到难以实施的地步,所以“我国按家庭计征个税不可行”。
或许,相对目前的征税模式,按家庭征个税要复杂很多,实施难度不小。不过,改革无须一步到位,可以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逐步建立按家庭征个税的管理体制。一句话,改革“不怕慢,只怕站”,关键看决策者能否拿出改革的决心。
——《新京报》
公众原谅改革出错,但不允许不改革。以家庭为主要征收单位的个税综合改革是大方向、大趋势已无争议,既然如此,就要搁置争议,及早试推,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完善,由点到面,全面开花。今时今日,再以种种借口搪塞、推迟个税改革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
——《广州日报》
政府制定出台一项改革措施,或一项公共政策,只在符合国家长远发展方向,符合广大公众的根本利益,就应果断出台,该出手时就出手,而不要“犹抱琵琶半遮面”,只考虑某些官员的利益。倘若一个被公众认可的改革措施,迟迟不能出台,频频遭遇搁浅,难免让公众对政府公信力产生怀疑,进而会影响公众对个税改革的耐心和信心。
——《新华每日电讯》
刘尚希说“按家庭征个税不可行”,立论的着眼点是“政策实施的成本”。可成本从来都不是政策升级关键的评判标准,在管理的纵深化过程中,程序的繁琐往往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不能因“管理上的路障”,就将按家庭征个税归为“行不通”。
——《华西都市报》
地震局官网五年无更新
背景:7月20日晚上8点多,扬州高邮市、宝应县交界发生4.9级地震,震源深度5公里。该市地震局官方网站毫无反应,被爆自2007年7月14日再无更新。
高邮市地震局官网的5年无更新,其实折射出当地官员们对于诸如防震减灾,并没有应有的重视。几乎性命攸关的民生大事,居然以机构级别设置来推卸责任。而这次地震,能否让当地官员们警醒?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