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刻公章救妻
谁都相信,如果包括医保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如果户籍壁垒能够少一些戒备森严,那时人们的有情有义必然是另一种表现方式,其不仅让人惊叹,也一定会让人快乐。
——《南方都市报》
两地都有制度,可是廖某一家硬是被挡在了门外。这样的人,不知道还有多少?希望这个悲情故事,可以让各项制度设计者有所触动,不能再眼看着户籍藩篱、医保转移壁垒,把人逼入绝境。
——《新京报》
和谐社会,本不应让人面临要么在沉默中死去、要么靠诡诈苟活的两难。廖某要为违法承担刑事责任,社保覆盖、特困救助、医院管理又该反思什么?
——《京华时报》
都说“法不容情”,但法不外乎人情。私刻公章救妻,让人备感撕裂之痛。真可谓:无法无奈假账单,有情有义真汉子。不过,还是希望人情之外,多一些社会救济。
——《广州日报》
大病救助机制是责任政府的体现与担当,在关键时刻,政府和制度有必要帮帮那些处于困境中的患者及家属,只有搀扶起这踉跄的人性,才能避免更大的恶与不良后果的诞生。
——《齐鲁晚报》
网购暴力
目前的信用评价体系扭曲了商品交易行为,买卖双方的权责过度依赖商品评价,而这正是卖家因为被差评而跨市行凶的重要原因。在信用评价体系经验基础上,探索一些新的交易规则,或应成为业界的努力方向。
——《南方都市报》
在道德失范、市场失序的前提下,卖家和买家之间的博弈链条很短,这就使得机会主义成为事实上的“次优选择”。在卖家扭曲的价值观里,失去一个买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差评”会影响后续的买家,从而影响商业逐利。
——《法制日报》
要让悲剧画上休止符,不仅需要商家在商言商,确保商品和服务质量,还可以选择改变评价方式,让独立第三方进行评价。也就是说,买家将投诉或申请递交第三方,专业团队在经过客观调查后,再对卖家商业信誉进行仲裁和评价。
——《华西都市报》
网络司法拍卖
抛开拍卖公司,虽说其目的是为了拍卖更公开,却不能逃避司法腐败的猜疑,民众也可能怀疑司法机关跟相关网络公司之间存在利益输送。事实上,在拍卖中的司法腐败屡见不鲜,一项调查表明,全国落马法官约70%与司法拍卖有关。那么,网络“司法拍卖平台”又如何能让公众消除这种猜疑呢?
——《新京报》
网络拍卖平台的特点是相对公开、透明、开放,堪称天然的司法拍卖“防腐剂”,竞卖人只能以电子代码的身份进行网络竞价,竞卖人与法院、竞卖人之间、竞卖人与拍卖资产的原主人互相均不得见面,能够最大程度地防止和减少暗箱操作。
——《》
一些地方法院推行了司法拍卖互联网电子竞价,使司法拍卖在成交率、成交额和平均增值率上都有了大幅的提升。另一些地方也采用了现场与网络同步拍卖的方式,向全社会开放网络竞价和在线观摩。较之以前的“暗箱拍卖”,网络化的司法拍卖更符合公开、公平、公正,理当认可与鼓励。
——《新闻晨报》
“司法拍卖”的真问题,是法院在应然上能否成为拍卖主体,法官能否成为拍卖师(或拍卖师的代理人)。现行法说可以,而中央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方案里,却将“司法拍卖机制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这就明示着现行的司法拍卖是有问题的,急需改革。
——《南方都市报》
公交站台种树
这种另类的“公地悲剧”,实质就是权力与责任的断裂,是权力人格化后的趋利表现。解救这些失范的权力,路径只有两个:一是细化责任,从模糊的“人人都是责任人”的权力大锅饭中跳出来,减少责任层面的交集;二是规制权力,以制度内外监督的民主合力,推进权力与“牧场”之间的利益分离,以有序健康的行政序列确保“看护牧场”上的权力公平。
——《华西都市报》
四川强拆防盗网
一刀切地拆除防盗网,也拆除了市民的寻常生活,其中的荒谬之处不难窥见。城市治理者更应该做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尊重百姓的寻常生活几乎是一种“必须”的公共品质。大英县的防盗网拆除行动有必要叫停并重新审视,与此同时,如何给权力者更多的制度性约束,令其做服务型而非管控型政府,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重庆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