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时局 >
武汉再掀“电视问政”风暴:探索长效化机制
2012-07-06 11:17 来源: 作者: 程久龙 编辑:
导语:自去年武汉“电视问政”采取直播,并邀请市委常委、副市长等当地“重量级”官员以来,该节目在武汉当地反响强烈,并引起全国范围广泛关注。

 记者 程久龙 7月4日晚,湖北省武汉市2012年“十个突出问题整改”第一轮电视问政落下帷幕。此轮“电视问政”从6月26日开始,一共五场,内容涵盖了食品安全、交通管理、政府审批等多个“问责”领域。

由于所有“问题”事前采取严格保密措施,并采取现场直播提问的形式,部分被问责官员一度措手不及。在第四场主题“规范促和谐”的问政中,主持人现场将一个空信封亲手送到武汉市工商局局长高丹彦手中,而在随后播出的一段记者暗访中,一家企业负责人反映,在当地工商部门办理正常的变更登记手续的过程中,被暗示索要“好处费”。

记者注意到,这则采访让高丹彦局长表情极为难堪,在尴尬的收下空信封后,他回应道 :“这种行为本身就违反了廉政纪律。市工商局一旦收到此类举报,将立即启动问责和监察程序,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事实上,自去年武汉“电视问政”采取直播,并邀请市委常委、副市长等当地“重量级”官员以来,该节目在武汉当地反响强烈,并引起全国范围广泛关注。而记者从武汉市纪委知悉,当地有意将“电视问政”打造成武汉市民参政议政的一个常态化的平台。其背后的直接推动因素,则是武汉近年掀起的治庸问责风暴。

2011年,武汉市针对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差等“十个突出问题”,首次采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限期承诺整改,并通过年底的现场直播“电视问政”来检验政府承诺兑现情况。由于节目贴近民生,一经播出即成为市民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同时也在政府职能部门引起强烈反响。

在此背景下,武汉市委、市政府计划将“电视问政”作为政府机构治庸问责的平台,并尝试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7月4日晚间,武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车延高在演播室现场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电视问政其实是一个点,要通过这个点实现放大效应。”

据车延高介绍,武汉市委、市政府正在积极探索建立问责的长效机制。除了“电视问政”外,还包括网络问政、市民评议、媒体暗访、群众监督等多种问责机制。

车延高表示:“接下来,我们将考虑把问政对象的范围扩大,不仅问政‘一把手’,还将问政基层站所的负责人,实现问政常态化。”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