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评论 > 媒体观点 >
今日媒体观点06.08:央行降息
导语:央行降息 高考作文 高考

央行降息

允许存款利率上浮在国内是第一次,但在此之前,存款利率不准上浮,谁上浮谁受罚的禁令早就行同虚设。否则,如何解释银行以超过基准存款利率一倍以上的“现付利息”向储户“直接借钱”的违规吸储会屡禁不止且愈演愈烈?随着存款利率允许公开上浮,在银行利润大头仍然依赖存贷利率差的现状下,银行之间的吸储大战,很可能立即进入“白刃战”阶段。

                                                                                                                   ——《》

降息是为了刺激投资与消费,是为了向市场传递维护经济增长率的信号,是救急举措。很可惜,降息不能根治经济疲软症,从日本到阿根廷,降息都没有在长期起到呵护经济的作用。

                                                                                                                   ——《新京报》

无论是此次降息,还是近半年来持续三次下调存准率,我国新一轮货币宽松均仅应为“稳增长”的辅助手段,为经济层面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相对的缓冲期。不应过于痴迷于货币宽松手段。否则,在短暂的刺激辉煌后,不仅难收“稳增长”的真实成效,更可能由此积累中长期的系统风险。

                                                                                                                   ——《东方早报》

在当前信贷需求趋于萎靡,银行业竞争之下,这一举措很可能使银行积极下调贷款利率而上调存款利率,这不仅挤压银行的盈利空间,也变相使得本次降息具有鲜明“非对称”特点。

                                                                                                                   ——《FT中文网》

高考作文

近十年高考作文题目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作文题目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的形式,内容多考虑考生的道德取向;第二阶段,全国实行新课改的省份开始自 主命题,题型出现了画题、材料命题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体现了社会文化趋势,包含哲理和对美学价值的追求,第三阶段,2009年以来,题目开始关注人的心灵 世界。不论哪个阶段,题目设计者的初衷看来是一以贯之的,即引导考生关注玄想与哲思。

                                                                                                                   ——《南方都市报》

现在,看待高考作文,不要再盲信于某个所谓的专家判断,那些所谓的“精准把脉”与“权威解读”,说到底,那也不过就是一家之言罢了。因为在这样的文化价 值多元的时代,看待高考作文,并不在于一定要从中梳理出某一种符合所有人口味的“大同价值”,越是个体的,往往就越是独立的;越是独立的,其实才是真正的 权威的。

                                                                                                                   ——《燕赵都市报》

从重大社会和公共问题转向日常思考,更加契合高中生的生活体验,让大多数考生尤其是农村地区考生看得懂主要意思,写得出大概方向。

                                                                                                                   ——《京华时报》

作文题没那么“媚俗”,它的诞生也就是命题组几个头脑“交集”的结果,不迎合大多数人的诉求,更努力不让谁谁谁猜中,甚至没有考虑到那么多考查写作能力之 外的东西。一位参加过命题的老师揭秘,专家年年分析作文命题如何如何、有多少个性,实际过程中哪顾得了那么多?套用一个说法,是“我们不过随手扔了一块香 蕉皮,结果他们全都如愿地踩上了”。

                                                                                                                   ——《中国青年报》

高考

要真正打破“一考定终身”,就得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在统一高考之后,高校自主提出申请的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自主提出申 请,一个学生可以申请若干所学校,可同时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这就是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模式,也是许多国家的大学实行的统一测试基础上的自 主招生方式。

                                                                                                                   ——《新京报》

这些年,高考并没有随着分数线一降再降而淡出社会焦点,相反随着现代传媒的发达,家长们的种种或有理或可笑的诉求,被更广泛地传播,原因无非是我们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在水涨船高,对社会公正的期待也在水涨船高。

                                                                                                                   ——《东方早报》

只要有竞争就会有让人把握不定的焦虑。在目前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背景下,考生家长的焦虑透出了很多无奈,应当得到理解。而不能被接受的,只 是那些无视考生和家长的处境,渲染焦虑情绪甚至从中渔利的做法。无论是媒体还是商家,都应以负责任的态度去缓解过度的高考焦虑,让更多的考生、家长和教师 明白,高考固然需要拼搏,但不值得豁出性命去搏一回。

                                                                                                                    ——《齐鲁晚报》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