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当大学不再苛严地择“精华”而取,年轻的学子及家长们反而开始苛严地看待大学——值不值得读、机会是否公平、如何使录取制度更加公平?在这些反思之下,理性看待高考报名人数连续4年下降,并借此审视高考背后的社会现象,倘能推动高考制度以及教育改革,也是幸事。
——《广州日报》
执着于改变的过程,看淡改变的结果,这样你得到的将会更多。也许,对于饱含期待的家庭、学校、老师而言,这将会是个决定命运的结果,但是对于考生而言,这 却是刚刚起步。命运从别人的指尖,位移到自己的脚下,这是时间对每位成长蜕变参与者共同的奖赏。这场角逐,也许会有失意,但只要勇敢地迈向未来,事实上并 没有败者。
——《重庆时报》
高考,其实就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风向标和试金石。一个国家的青年才俊、不日之后的中流砥柱,在学习什么、在追求什么、在思考什么、在承担什么;他们的 智识与理性、心绪与情感、责任与使命;甚至,他们在此所展露出来的乐观与悲观、坚强与脆弱、执着与无力、笑容与泪水,点点滴滴都将决定这个国家和社会的未 来形貌。
——《华商报》
延迟领养老金
人们对“弹性迟延”的争论焦点,集中于是否会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宜以推迟退休年龄为前提,否则退休后不领养老金还要缴费,不同阶层人群 因此受到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会加深一般职工的不公平感。生活中,推迟退休年龄比较符合社会优势阶层的愿望,他们可能成为政策的受益者。
——《京华时报》
弹性退休制度的推行,必须要以打破垄断利益为前提,否则,在一个缺乏公平竞争的社会中实施,一个很可能的结局便是制造一个把好制度变成坏制度的典型案例。 而回到推迟退休年龄的讨论,比让每年数千万人口推迟退休更重要的,在于理顺社保体系的内部关系,革除不平等的养老服务供给制度,同时逐步增加公共财政的投 入比例。
——《南方都市报》
退休制度改革不等同于延长退休年龄。从国际经验来看,增强灵活性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即引入弹性退休制度。我国弹性退休制度设计的目标应该是“遏制不合理提前退休、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注重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东方早报》
因为只有把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措施,都纳入到更公平的框架内去设计,是否“延迟退休”才不会成为难以兼顾的命题。而就公共部门而言,只有真正以兜底的公共责任为“养老空账”打上补丁,同时增大养老金的使用效率,而不是用单纯的“延迟退休”来平衡养老账户收支,或才真能让养老政策有所增益。
——《重庆时报》
不同层面的问题,都折射了中国社保发展的现状,它们又无不在人口结构变化的现实压力下更为凸显。也就是说,试图让问题有所缓解乃至解决问题,都必须站在人口结构的大格局下通盘考虑。
——《长江日报》
退休”其实是一种公民权利。公民在年轻时劳作不息,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自己“攒”下了养老金,理应到期享受应得福利。修改相关法律条款可以让推迟 退休获得名正言顺的法理正义,但在本质上,延长退休年龄必然在权利与义务之间形成此消彼长的失衡,使得公民多履行一部分义务,而少享受一部分福利,形成隐 性“剥夺”。
——《华商报》
调整退休年龄,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直接关涉民生和民众切身利益,是在动民 众的“养老钱”。所以该政策如果在未征得最广泛的涉事人群的同意,在未展开充分试点试验的情况下,就贸然一刀切地强制性推行,那可想而知,由此产生的社会 震动必然不小,政策效应未必能体现最大限度的“正能量”。
——《华西都市报》
驻华使馆停止公布PM2.5
美使馆之所以越来越活跃,原因之一是中国国内有了一批它的追随者,他们通过互联网与美使馆默契互动,也通过一些传统媒体帮助美使馆做传播。这是中国社会多元化的正常表现,我们不能认为这全是“美国使馆的阴谋”,它在很多时候就是中国自己的问题。
——《环球时报》
经济学家误国误民
经济学家是一种职业,而不是独处神坛的人士,也有私心,通过对一些经济学家的观察,可以说,所谓利益集团的御用专家等判断并非虚言,正是在这点上,几成贬义色彩的“经济学家”成了被“攻击”的对象,而被“攻击者”也甘当沉默的羔羊。
——《广州日报》
不单是经济学界,整个知识阶层都不应该是一团和气,而必须有更多独立的声音、不同的声音、批判的声音。刨去那些非理性表达,在批判和自我批判中帮助公众“祛魅”,以本真情怀引发学界的讨论与反思,这或许正是邹恒甫那些“狂言”的真正价值。
——《南方日报》
一些经济学家不仅以财富作为人生价值的判断,而且也以财富作为对学生的要求,以财富来误导社会、误导他人。他们有的时候也批评权贵,可批评更多是为了引起大众关注,赢得个人名气,以让自己也加入权贵行列。这样的经济学家,恐怕还不是少数。
——《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