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评论 > 媒体观点 >
今日媒体观点05.31:腐败论
导语:腐败论 嫖宿幼女 政府公文淘宝体

腐败论

我们花钱养着政府的官员们,他们应该做到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清廉,结果这方面做不到,还需要老百姓容忍他们某种程度的肆意妄为,这种贱到极点的行为与思维方式肯定不是一个国家的主人翁应该具有的,只有皇权之下的顺民才能条件发射做出的动作。

                                                                                                                ——《》

那种认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根治腐败的论调,恰是对腐败和腐败现象两个概念的混淆。殊不知,腐败是一种制度和机制设计的失范,是可以从制度上加以根治的,无法“根治”的是腐败现象,因为腐败现象是一种个体道德行为,任何社会都会有人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21世纪经济报道》

反腐之路漫漫,这是现实。但当前最紧要的,不是探讨公众对腐败的容忍空间,而是要坚持“零容忍”的原则;不是嗟叹反腐之难,而是强化反腐力度,补上反腐“短板”。

                                                                                                               ——《第一财经日报》

腐败问题无法通过“发展”来解决——正如经济发展了,并不能带来社会文明和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同样,经济发展也不能解决腐败问题。腐败不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同样,发展也不是终结腐败的推进剂。舍制度之外,舍民主之外,反腐无解。

                                                                                                                ——《中国青年报》

如果我们无视这种“水火不相容”的基本关系,一味片面强调腐败的现实性和客观性,呼吁不要因腐败而“痛苦”,势必会助长一种对腐败习以为常、麻木不仁的态 度,最终导致腐败的不断蔓延、渗透,甚至“成为一种人人必须适应的生活方式”,那么我想,到那时,腐败将不仅会变得“无法根治”,更会变得“无法疗救”。

                                                                                                                ——《燕赵都市报》

“民众允许”是一个极为模糊的说法,腐败不能简单量化,反腐败不能讨价还价。只要是腐败,就应该依法严惩不贷,并无中间地带可缓冲,也不存在丝毫的允许或让步。“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对腐败零容忍都未必能够杜绝腐败,一旦容忍之,腐败必然泛滥。

                                                                                                                ——《成都商报》

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问题重重,公众的情绪很容易被调动。一些网站和知名微博用户有时对他们不喜欢的事或人精心摘取一些细节,使这些细节脱离事物的整体背景。貌似客观,实则是现代“妖魔化术”。

                                                                                                                ——《环球时报》

嫖宿幼女

建言废除“嫖宿幼女罪”,并不是简单地一废了之,而是让“嫖宿幼女”首先回归到侵害公民人身权的类罪中来。应抛弃将受害幼女等同于卖淫女的歧视性思维。哪怕现实中确实存在“雏妓”,她们的人身权利也同样应得到尊重,也应得到法律的保护。

                                                                                                                ——《新京报》

自“嫖宿幼女罪”以降,摧残幼女的“官渣”几乎个个重罪轻判。法律本是保护幼女免遭“官渣”们摧残的最后防线,可实际情形不但相反,反而客观上怂恿 着摧残幼女的恶风。是与非不分、良与丑颠倒,必致官德堕落,致使部分官员思想混浊、精神空虚、伦理错乱、纲纪失常,成为官场戾气的思想基础。而此思想基础 一旦形成,随即又与吏治的进一步失范互成因果。

                                                                                                                ——《东方早报》

政府公文淘宝体

只要真正体现民意、解决实际问题,改进文风未必就需要卖萌耍酷。如果仅是在公文、公告中使用淘宝体,说点俗语俏皮话,就可赢得民心,那改进文风岂不是太容易了?

                                                                                                                ——《新闻晨报》

说到底,“淘宝体”不是纠结的主旨,民众也不会在意公文的何种形式。一些部门若想恢复自身的权威与公信,改变群众对其的不良印象,关键在于自我的疗治,而救赎之道唯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广州日报》

语言生活就是语言生态,当它在变得单一和简化之后,恢复起来很难。这种文化上的自我摧残,其后果就是鼓励形成追逐简易文字的潮流,同时贬抑文字的美 感与功 用。大众蜂拥模仿淘宝体,语言不存,生活焉附?兄弟我认为,中国内地的汉语言正在步入失落的通道,淘宝体们像野草一样占据语言生态,草是烧不尽的,语言中 稗类丛生。

                                                                                                                ——《南方都市报》

“淘宝体”公文的劣势在于,增加了某些非网民的理解难度。一种并不普遍适用 的文体,即便能给多数人带来“亲和感”,却背离了最终极的沟通使命,可谓华丽却不实用。更本质来说,淘宝体终究是“小圈子语言”,显然不适用于面向大众的 公文。“公文”创新,不应以牺牲表达效率、牺牲部分人平等获取信息权为代价。

                                                                                                                 ——《华西都市报》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