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中国需要一个小微金融体系

2012-05-16 08:37

 记者 欧阳晓红 “小微金融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中国需要一个小微金融体系,各国政府需要致力于去发展和支持这个体系。”

昨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杨在首届“微型金融与包容性发展”国际年会上说。

李杨称小微金融是一件大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越来越大。这体现在他对待小微金融的态度上。大概一个多月前,包商银行李镇西与其商量此事,李杨爽快答应下来。

在李杨看来,现在的危机还在进行之中,危机暴露出我们的宏观经济、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理论等都出了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之一便是向基层、向草根去找智慧。

此次年会的主题是小微金融与包容性增长。李杨解释后者从经济学角度上看,涉及到整个经济金融中的实体方面,涉及到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个人、机构,涉及到我们的收入分配,涉及到方方面面。

中国需要一个小微金融体系

李杨说,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小微经济经历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广泛涉及运营理念、经营主体、以及经营方式等各方面。这些变革,极大地拓展了小微金融的空间。这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服务对象的扩展。传统上小微的服务对象,大家想到的是穷人,由于是穷人,服务手段很多是津贴或者是政府的财政支出。但现在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今天小微金融的对象不只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穷人和穷机构,它主要包括那些或许并不算贫困,但仍然不能从正规渠道获得金融服务的个人或小型企业。但现实是迄今为止的正规金融体系对这样一些产生自草根的个人和企业很难提供持续的有竞争力的服务,因此中国需要有一个小微金融的体系。各国政府需要致力于去发展这个体系、支持这个体系。

其二是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小微金融就不只是贷款,还有股权的服务、资本金的服务、存款、保险和其它一些增值服务,不仅需要金融产品,还需要金融服务。它的范围和规模也会逐步扩大。我们今天讨论的有发展潜力的小微金融和小微金融机构是向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的机构。

其三,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如今经营小微金融的机构已经广泛,可以说几乎所有机构都在经营小微金融。概括而言是五类,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非盈利组织、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村镇银行,基本上涵盖了现有所有金融机构。但要指出的是,按资产规模和所服务客户的数量来衡量,商业银行是主力军,像包商银行就是主力军,其占全部小微金融企业的贷款是86%,其它四类只占14%。不过,中国没有具体细分,大银行、中银行、小银行,谁在中间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四是金融技术创新。在小微金融发展过程中特别需要解决好信息短缺问题,从金融技术的角度来说,所有创新都是围绕信息的取得、信息的确认、信息的收集与使用上。

五大建议

事实上,经历了去年下半年温州“跑路潮”之后,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更得到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广大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已得到了广泛认同,因此世界范围内微型金融的发展经验,如何切合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更显得弥足珍贵

据悉,从2005年开始,包商银行就率先确立“以小微企业为核心客户” 的市场定位,并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微小企业信贷技术,成为国内首批基于商业可持续原则大规模开展微型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之一。

就此,包商银行董事长李镇西说,发展微型金融,扶持小微企业,既是包商银行自主的战略选择,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需要。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对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改善居民就业状况,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动科技创新等都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更可能成为中国经济下一轮增长的主要动力。

李杨归纳小微金融方面的创新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联保贷款,像包商银行就做了联保,孟加拉主要做的也是联保。二是动态激励。金融活动是需要有激励,需要有约束的,有一些激励机制。三是引入新的担保和质押机制,设立专项担保基金,还有借款人的储蓄账户作为贷款质押品,比如说贷款有折扣等等。不过,如何为小微企业的服务中国还没有做。

为此,李杨提出五大建议。第一别忘记小微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其发展构成小微金融发展坚实的基础。所以首先需要有小微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但遗憾的是现在的环境不算好。   

其次,制定更为综合的小微企业金融发展规划,建立起多层次、多元化的小微企业融资机制,不应仅仅将重点放在银行类机构上,也不应该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局限于信贷。

再次是发展小微金融不只是发展产品,还要发展信息服务。

第四是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分拣分担的社会机制,除了商业机制之外,还可以考虑成立政策型基金,或证券银行,以便对相关风险进行分散和补偿。

最后是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财税政策,支持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发展。中国目前的财税政策、财税体制基本上是一个重商主义和工业主义的财税制度,不符合服务业今后要作为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制,需要改革。

中国目前的财税体制形成于1994年,在今天有诸多不符合的地方。所以,我们需要改革,其中改革的目标之一要支持小微企业。因此,要制定完善差异化的监管政策,引导金融机构相关业务发展,同时也应当完善对相关风险管理和控制。

总之,今天的小微金融发展已到了一个新的开端和起点,其重要性可能昭示着从事小微金融的金融机构未来有大的发展。“就信贷而言,银行主要服务对象只能而且也应该转到中等企业以及小微企业上。实体经济和金融这两条线都一起成就了今天的新起点。”李杨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