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王隽/文 说实话,在《新闻联播》片头曲中收拾碗筷、坐到电视机前的中国人,对刚刚去世的美国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记者迈克·华莱士不会有太多的了解。如果你要反驳,称自己看过他采访邓小平与江泽民的视频,外加一堆网络转载的文章,甚至翻过华莱士的两本自传,抱歉,那样也不能称之为“了解”。
我们能体察的,大约是以下一些浮于表面的既定印象:为《60分钟》工作了近半个世纪、擅长“伏击式”采访、总是略带侵略性地追问、不放弃任何方式求得真实——哪怕采访对象在摄影机前拂袖而去也不妨碍给了观众无声的解答、骗子和伪君子的克星、和《60分钟》一样的作风老派梳着大背头、有过四段婚姻。
这些听起来可以纳入电影中某个脸谱化人物的设置中的描述,究竟是不是一个全面的华莱士,应该只有他的同事和家人知道。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特征太过显著,也许盖过了他其他的个性,虽然网络发达,但也无法找到他在《60分钟》开播之前,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主持游戏节目和益智类答题节目的视频,我想象不到他一脸严肃地恭喜通关者拿到奖金是何情景。也许正因为看不到这些视频,才让中文媒体们在华莱士逝世后众口一词,只是将那些访问政要的例子和各方对他的评价重新排练组合。
其实,对中国人来说,很多听起来很熟悉的美国主持人,我们都只了解了他们的一个层面,除了华莱士,还有拉里·金,甚至是把自己的一切秘密都摆上台面的奥普拉。
华莱士与《60分钟》
伟大的主持人与伟大的节目伴生。如果仔细研究这个节目,你会发现,它的诸多特质与华莱士本人一一吻合,不知道是谁去适应了谁,或者干脆天生就是一对。《60分钟》在创办之初就有一些默认的宗旨:做硬新闻、讲好故事、不盲从观点、不服软。华莱士很快便用鲜明的风格将这几点一一呈现了出来,“服软”这个词跟他没关系,不管是盘问里根总统的妻子南希去日本演讲索要了200万美元的高额酬劳让南希差点和他翻脸,还是88岁时依然“不解风情”地对着伊朗总统内贾德抛出一连串凶狠的问题让对方干脆离场。就连他追问被访者的姿态,也与节目的镜头语言相吻合:《60分钟》将主持人与受访者的镜头区分开来,给受访者更紧的景别,连额头和喉咙都卡在镜头外,配上华莱士的追问,受访者真是无处可遁。有趣的是,有人将《60分钟》的讲故事方式分为三种类型:侦探式、分析式与游客式。华莱士不用说了,自然而然担任了侦探的职责。
“讲好听的故事”,这听起来需要一些功夫。若你看过华莱士自传中的文字,就不会替他担心,他是一个有能力把经历写得好看的人。正如《纽约客》在给华莱士的讣闻中写道的:“平面媒体从业者中常流传着对电视记者这样的风评:依赖于制作人,他真是肤浅。而对于迈克·华莱士,却从未有人这么说过。”
华莱士与《60分钟》另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在美国公众看来,《60分钟》是一个多年来都保持不变的东西,这在美国太不可思议了,即便是在电视节目娱乐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的今年,《60分钟》依然用一个小时来讲严肃的故事定位硬新闻,视听语言也保持着老派的作风:色调灰暗保守,很少有强烈的节奏,慢,杂志与时钟的标志性片头多年未变,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印象。而华莱士的外形也几乎没有变过,同样的造型老派,一如既往咄咄逼人数十年,并且从1968年节目创立,到89岁都还在工作。节目总制片人唐·休伊特曾说:“我们这里一切的好事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一开始就有个迈克……他的贡献简直无法描述,迈克·华莱士本人就是《60分钟》。”
我们在赞誉华莱士的同时,切不可忘记,美国的新闻杂志类节目的每位主持人的背后,都有4到5人的团队,从选题到采访都要一步步讨论。团队合作顺利之外,如果遇到一位和节目方向高度吻合却自身风格鲜明的主持人,那成为招牌指日可待。《60分钟》有了招牌人物后,成了能赚钱的新闻栏目——在它之前这是妄想。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后,不免会被怀疑能否继续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好在一打开电视,就看见华莱士弄哭了芭芭拉·史翠珊,或者是气跑了内贾德,怀疑论者大约也就此打消了念头。
有线电视时代明星落幕?
说一则华莱士在自传中写到的故事。就如上文所说,在采访中的逼问惹恼了本来有点私交的里根的夫人南希,华莱士录完节目还在想是不是就此翻脸。一天,他调台看到南希正在拉里·金主持的脱口秀节目当嘉宾,就停下来看,没想到拉里·金马上就问南希与华莱士翻脸的事,南希的反应出乎人们的意料,她跟拉里·金说,把镜头对着她,她要跟华莱士说句话,然后冲着镜头说:“你今晚给我打一个电话。”华莱士就打了,然后他们和好了。
围观的群众们要发言了:拉里·金真不是省油的灯,公然在节目里煽风点火啊,恨不得南希在他的现场也面露愠色,收视率这才能哗哗地往上蹿。
拉里·金当然不是省油的灯。能在美国激烈的电视节目竞争中拥有一档自己名字命名的电视访谈节目长达25年,并成为同类节目中的翘楚,实在不是一般人——谁能想象他曾经只是迈阿密一家小电台的看门人呢?衬衫、眼镜、背带裤、沙哑的嗓音,构成了CNN的招牌人物拉里·金。
从1985年到2010年,拉里·金在节目里访谈政要以及他们的丑闻见证者,调侃明星——给爱面子的本·阿弗莱克突然袭击式地颁发“金酸梅”奖奖杯,邀约社会热点事件中的杀人犯、少年犯前来敞开心扉,他为CNN创下了无人可及的收视纪录,许多美国人都有晚上9点看他的习惯,收视人数在每天100万。那些被他盘问过调侃过的名流都以上过那期节目津津乐道。“对说话的对象感兴趣”,被他视为谈话是否成功的一大要素。但业界对拉里·金的评价不如对华莱士来得统一,批评之声更多:采访前不做功课、提问绵软无力等。但拉里·金一路坚持认为:“采访前对受访者知道得越少越好。”虽然有反对声音,但他在25年里都没改变过自己。2010年6月29日,拉里·金录制了最后一期节目,宣布退休。这对CNN来说绝不是好消息,甚至对电视圈来说,都是令人惋惜的。不时有人发出评论:一个时代结束了。但也有人说,不改变,就离开,这是二选一的结果。
这两年似乎是中国人有印象的美国主持人隐退的高峰。拉里·金退休后一年,美国的脱口秀女王奥普拉宣布《奥普拉秀》停播,2011年5月底,她与诸多明星好友举办了盛大的告别派对。
有线电视时代的明星们纷纷隐退,实在是一个时代的落幕。虽然《60分钟》依然是著名的新闻杂志节目,但它已经从收视率的前十名跌出,在二十名左右徘徊;拉里·金慢悠悠地发问,不及年轻主持人脱口而出的F打头的单词来得畅快,《拉里·金现场》在2008年大选之后收视率就一蹶不振,在他离开前,节目的收视人数降到了67万,是十年里的最低值;奥普拉转投探索频道,也是因为自己的节目成本一直被压缩,收视率也没有起色。
如果说迈克·华莱士、拉里·金、温弗瑞·奥普拉有何共同点,那大概是他们都属于有线电视辉煌的那个时代,还有,被一大群没有看过他们节目的中国人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