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评论 > 社论 >
从哪里入手 由何处起步
导语:打破任何行业垄断的最好方法是增加供给,银行业也概莫能外。

经济观察报 社论 打破任何行业垄断的最好方法是增加供给,银行业也概莫能外。温家宝总理近日关于向民间资本放开银行业的说法颇为鼓舞人心。决策层终于要放弃用“堵”的方式,改用“疏”的方式来疏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银行业的充分竞争和金融服务的充分供给,或可有望。但是,从哪里入手,由何处起步?望山跑死马,三十多年看过来,“改革”缺乏的从来不是目标。

毋庸讳言,中国银行业存在着寡头垄断或者说垄断竞争的现象。温家宝所言的开放银行业准入、增加银行服务的供给,或许是打破垄断的最好办法。但打破垄断,要有针对性,因为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失衡,是造成垄断和部分金融服务缺位的主要原因。

虽然改革的立意在于 “少数几大家银行处于垄断地位”,故而要“打破垄断”,但可以想见的是,最先向私人资本开放的,仍会是区域性的、小型的、服务社区和基层的银行。而现存的类似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的小型金融机构,应该更加充分地向民间金融放开。现在来看,虽然这些机构也存在了,但从它们发展的速度和数量来看,还远远不够,不仅不能打破金融垄断,而且还不能满足来自方方面面的金融服务需求。

为了加快这些机构的发展,需降低这些小型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尤其是村镇银行需要银行发起这一项准入条件。因为,一方面,银行并没有发起设立一家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和意愿,对它而言,效率最高的是设立分行和支行;另一方面,民间资本也没有了进入村镇银行的意愿,因为民间资金在银行为发起人的村镇银行中并没有话语权和经营自主权。这种方式实际上没有把商业银行当做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还是将之当做一个类行政机构,让它用股东的监管来代替监管部门的监管,最后风险要求由发起行来承担,这更使得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减弱,也同时对监管机构提出了新的真正监管这些中小金融机构的挑战。只有打破这些条条框框,才能从根本上增加供给,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成千上万的中小金融机构是打破银行垄断的最主要的机构保证。与此同时,辅之以完善的制度安排,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给中小金融机构增信,不是靠发起人监督的方式,而是用市场化的处置方式来解决未来的风险问题,是制度保证。出了问题之后,最后有个存款保险机构站出来保护存款人利益,用市场化的方式处置金融风险,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的生存能力,有了这些制度配套,市场准入开放就可以逐步试点,终至放开。

一些银行业人士认为,打破金融垄断和解决银行业暴利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是利率市场化,而不是向民间资本放开银行业。他们的理由是,银行业是涉及金融安全的行业,应该有严格的准入门槛,并且辅之以严格监管,真正能解决银行业充分竞争的是利率市场化。事实上,利率市场化和向民间资本开放金融业并不相悖,可以同时推进。而且,利率市场化最能解决的并不是充分竞争问题,而是用资金价格来实现资金资源的最优配置。事实上,利率市场化初期,大企业的利率是下降的,而小企业的利率将是上升的,这并不能直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对大企业更优惠。

垄断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供给不足的问题。也就是说,这家店服务不好,能上那家店去。这是自由市场竞争的基本道理,对金融业而言,也是一样。现在我们需要的,其实不再是改与不改的争论,而是应尽早有一个完整的计划书和时间表。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