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殷紫/文 一提起“垃圾设计”(Trash Design),但凡在芬兰搞设计的人都知道说的是依莎·库卡波罗-安波穆(Isa Kuukkapuro-Enbom)和亨利克·安波穆(Henrik Enbom)夫妻俩。如果在中国搞设计的人觉得库卡波罗这名字有点眼熟,那你也没搞错。依莎的父亲正是赫赫有名的世界级设计大师约里奥·库卡波罗(Yrjo Kukkapuro)。不过这个女儿的志向显然和老爸大不同。时装设计师、记者、编辑,都是她的头衔,但搞得最红火的,还是和老公一起操办的“垃圾设计”。
这种变废为宝的设计理念,其实不算新鲜,喜欢自己捯饬且颇有创意的民间英雄有不少。往往在不发达国家或人口拥挤、住房条件狭小的地区,都能找到“垃圾设计”。但要把真正的垃圾转变成有一定设计感和功能性的成熟产品,并非易事。安波穆自称“垃圾设计师”,小时候就只喜欢旧玩具,从不想买新玩具,只想着怎么把旧的变成新的。“我喜欢旧东西,喜欢为旧货找到新生命。”他说。目前他最有名的作品是一盏用空番茄罐头和LDS灯泡组装成的台灯。安波穆把制作全过程在网络上公开,感兴趣的人可如法炮制。
重新整合包装垃圾再度出售,并不是“垃圾设计”的宗旨。安波穆夫妻俩创立此项目,其终极目的是为了警告人们不要过度消费,制造无止尽的垃圾。“如果你想买东西了,不妨先想想能否找到其他替代的办法。”他们如是提醒。两人自称共同生活12年,买过的新东西不超过五件,而最滑稽的是,其中有一件居然是放在厨房的垃圾桶。将所有“垃圾设计”的设计方案向公众开放,就是希望更多人都能对此感兴趣,甚至以此触发新的灵感,自己动手也成为“垃圾设计师”。
依莎认为这个世界已经逐渐淹没在垃圾之中。作为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心和环保意识的设计师,每设计一样东西,都应该考虑到其生命周期。如果有一天它被扔掉,它必须进入循环回收系统,否则就是无形中又给地球增加了一份负担。在芬兰,有不少和她持相同观点的艺术家和工匠。有些“极端分子”甚至会呼吁设计师不要再无端设计新东西。比如有个叫瓦库里的木匠,就发起了2012年“不再设计新椅子”的活动,号召设计师加入。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上旧椅子太多了,何必还要浪费资源再造新椅子。至于坏掉的椅子,就交给他好了,因为他正好是个修椅子的。
经济学家一定是不会赞同依莎和安波穆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现今经济低迷之际,拉动内需还来不及呢。很多消费者们似乎也不会被他们说服,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天性,多少人能忍着不买新东西呢?几年前纽约作家考林·比文(Colin Beavan)带着一家三口实施一年“零冲击”低碳生活实验,希望通过最简单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尽量不给地球造成损害。其中包括只买离家400公里以内种植的蔬菜,只以自行车、滑板或步行通勤,自己堆肥消解垃圾等等,甚至连卫生纸都不用。他的做法后来遭到一些知识分子的质疑,认为此举并无实际推广意义,更像桩行为艺术。
依莎和安波穆的“垃圾设计”同样也会很容易地被攻击为环保分子的行为艺术。且不说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如此“守旧”,更不是人人都有设计头脑和手艺能够完成旧货更新的工作。如果说“垃圾设计”商业化而成为时髦货品,那就更背离了俩人的环保初衷。所以依莎和安波穆的“垃圾设计”项目之意义,还是在于其概念和启迪,向公众推广一种少消费、多回收的生活方式。他们已经为今年9月的芬兰年度家具和室内设计展览会Habitare想好了“垃圾设计”展区的创意——一家拥有18间房间的“垃圾旅馆”,供参展者和观众休息、聊天和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