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娓婷 孙威威 各位好,本期橙色视点让我们关注跨境学童。如今在深圳各关口,我们能看到这样的一个景象,每天大约有1.3万儿童从这里跨境去香港上学。香港公平、有序的社会环境给这些孩子的家长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些跨境上学的家庭感受到香港教育好处的同时,香港本地市民却因资源被侵占表示不满。跨境学童,这个越来越庞大的群体会在融入香港社会的过程中,跟香港的社会观念、法律制度又会形成怎样的碰撞呢?
自从香港特区政府2007年开始向非本地孕妇收取4.8万港元分娩服务费并对非本地孕妇提供分娩服务后,许多内地孕妇纷纷赴港产子。他们所生的孩子落地即有香港人身份,这些孩子也被称之为“双非婴儿”,即父母均为内地身份,自己为香港身份。近年来,这些孩子开始陆续踏进适龄入学期,导致跨境到香港上学的学童人数大增。每天早上六七点,天还未光,深圳联检大楼旁边的行人天桥就已经非常热闹。数百名小学生及幼儿生背着十多斤重的书包,颈上系一个证件袋,在保姆带领下浩浩荡荡走进联检大楼,准备去香港。这些小朋友都是持有香港身份证的跨境学童,他们住在深圳,却要每天返回香港接受教育。其中年纪最小的只有两岁,在幼儿园上幼儿班。
吴娓婷:我跟了他们去上学,我觉得孩子确实是挺累的,早上5点钟起床,然后7点半之前就要上校车,他们就拖着手或者是拉着衣角这样走,因为要过两个过关通道,深圳关、香港关。那些小孩子也跟我反映说他们最讨厌的就是过关了。从深圳的集合点到过关大楼那里要坐一两趟车,然后下来了以后还要坐一两趟车,就是在香港境内又要坐一两趟车才能到他们的学校。你会觉得家长和小朋友都挺不容易,其实是挺辛苦的事情,不过据家长反映他们那些小孩子还是蛮喜欢到香港去上学,觉得都值得,基本上是这样。这些人群初步可以概括成,家境是不错的,另外思想上可能比较开放的。当然我们在收集资料的时候会看到,深圳的一些住宅的哪些房产论坛里面有很多人也在打听这个事情,他们没有想好,他们可能不一定完全认识香港,只是听说大家身边的人那么多人都去香港生孩子、让孩子上学读书,也存在一部分是这样跟风的吧
主持人:对于跨境学童来说,交通现在是他们面对的一大难题。目前每天有约一万名年龄在11岁以下的跨境学童来港上学,他们要经四个陆路口岸过境,包括深圳湾管制站、文锦渡、落马洲支线及罗湖等。跨境学童主要分两大类,其中一类是持禁区纸,随保姆车直接过境,另一类则由家长或保姆陪同,经由口岸过境。不过,对于年幼的跨境学童来说,他们不只是路途奔波太过辛苦,在学习文化的适应方面都遇到了不少困难。
常识科是跨境学生最难掌握的功课。由于内地和香港社区环境差别明显,设施的称呼都不相同,所有除了看图片、视频,还带孩子到社区认识环境。同时还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语言和习惯的差异,尤其在英语和计算机等方面,校方都要向他们加强辅导,以跟上其他本地学生。
吴娓婷:学校校长那方面就会反映说内地的孩子一开始过去的话,纪律方面会比较薄弱一点,比如说喜欢跑,喜欢喧哗,那么在香港学校的一种大环境下,而且老师会非常温柔非常耐心地去纠正你们这么一些不好的习惯,后来也会改得比较好。他的家长就会说从香港的幼儿园读书出来以后会变得挺有礼貌的,比如说会对家长说谢谢,会跟旁边的小朋友分享他的玩具,家长会觉得这是从香港学校学回来的礼仪,或者是学会去意识到身边的人的感受吧。
主持人:1.3万深港跨境学童也带动了边境经济,形成一条产业链。家长为了送孩子赴港上学,需要从学校,校车到居住地等各个方面配合。据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11月,经由罗湖、沙头角、深圳湾等口岸往返的跨境学童比上一年增加23.2%,于是吸引了数量庞大的人员从事深港跨境中介工作。其中校车一条龙服务就是在中情况下出现的,部分校车与学校之间已经形成互为带动的关系。
与香港北区学校学额不足的状况相反,一些远离港口的学校没有生源,面临关闭,他们就通过校车公司为他们介绍生源和做推广。事实上,部分香港幼稚园招收内地学生的意愿强烈,他们希望把一半的学额给跨境学童,这其中原因有内地学生学习更用功,同时,学生家长对学校各项措施也更配合。香港学校的教职人员不能收礼,100元以下的礼物都需要向学校报备,不过,办学团体可以接受捐款。而这些跨境儿童的家长通常家庭富裕,捐款比香港家庭大方的多。
吴娓婷: 香港的私立学校背后是有办学团体的,他们定期会有一些捐款的活动,内地的这些跨境学成通常家庭背景会比较好,出手会比较豪爽一点,每次捐款,我了解到的就是每次都是一千或是几千地捐,办学团体都反映说以前都没有见过这样豪爽的一些家长,这些会不会是他们喜欢跨境学生的原因,我觉得这也可以作为一个考量的因素。因为我会觉得很奇怪,就是我问到一些幼稚园 ,明明学位已经比较紧张了,但是他们还是愿意划很大一部分学位给跨境的学生。他们的理由是要帮助弱势团体,但是我觉得有点牵强。
主持人:越来越多的内地学童跨境到香港幼稚园读书,香港与深圳邻近的北区幼稚园学额今年已经接近饱和。这也让跨境儿童问题再次在香港引起争议。有香港教育界人士担心,大批拥有香港身份证的内地孩童赴港读书,将会严重冲击香港的教育系统。有分析甚至指出,一名在港出生婴儿,由入读幼稚园至大学毕业计算,保守估计特区政府需为每名学童付出115万港元公款,他们认为当局应阻止这些内地学童涌入香港。
目前,跨境儿童主要冲击香港北区教育。香港北区(包括上水、打鼓岭等地),包括深圳文锦渡、罗湖、沙头角三条边境过境通道,是跨境学童最集中的区域。2003年SARS期间,香港出生率低下,出现学额剩余。但近年,由于孩子入学,再加上今年香港出生率回升,这一局面被改变。2011年北区有400个学位不足。2012年年初,2000个学位,却有3000多人申请。其中有200个北区本区的孩子受影响。
吴娓婷:为什么会造成一些中港矛盾,主要是对人口方面没有一个很好的控制,特别是对内地的双非孕妇,所以谈是祸是福的问题的话,我觉得必须要从人口政策的角度来谈。如果对双非孕妇的开放是在一个可控和可预计的范围里面的话,那么双非孕妇在港产子将来可能可以给香港补充新鲜的血液,但是如果没有做好人口的控制,没有一个措施的话,那么大量的人口的涌入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混乱。因为小学、幼稚园现在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他们前几年没有出一个很好的人口报告,所以小学、幼稚园这方面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去安排学位,如果这方面能够解决好,有一种很好的措施去控制人口的流入的话,对社会的冲击就不会那么大。
主持人:如果说几年前内地人到香港生子给孩子选择了一个新的起点,那么如今让这些拥有香港户口的孩子到香港读书则是真正改变了这些孩子的人生轨迹。在每天起早贪黑的跨境读书的路途上,孩子和家长过的都很辛苦,也很不容易,但他们却都在坚持着。而对于香港来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学位紧张的状况预计还要持续多年,香港的议员们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增大学额来缓解这种状况。好,以上就是本期的橙色视点,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