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WC上出现的那些中国面孔,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对新格局的渴求。一张订单和一个人就组成了陈奇在国外的第一家分公司;王雪红的HTC正在摆脱“中国制造”的阴影;而中国移动也已经表现出了足够的产业感召力。
中国气场开始变得与众不同,这当然不是因为遍布巴塞罗那的那400多辆“小黑车(华为接送客户的专用车)”,也不是中国展台上密密麻麻的观展者,更不是记者证上那醒目的中兴logo,这是一种融入。
张昊/文 走出巴塞罗那海关,大脑接受的第一个商业信号就是华为的“飞马”广告,这让很多首次参加MWC(世界通信展)的中国记者兴奋不已。他们习惯性地拿出手机,拍照,然后传上微博,而一个很微妙的细节是,他们的手机是iPhone、三星、HTC……
不知道从哪年起,这里成了少数几个中国气场浓厚的国际大型展会。不仅仅是遍布全城的广告,这个气场是全方位的。贴着中国标签的产品总是与低价相联系,从某种角度上讲,中国的通信行业正在消费着互联网浪潮带来的一波红利,而收益的不是整个行业,而是那些押对了宝的通信设备商。
如今的变化不大却易于察觉,越来越多产业链上其他环节的中国企业开始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它们也许是小人物,抑或是在国际市场上毫无成就的本土巨头,但很显然,这种“出现”的意义代表着更多。
这是陈奇第一次带着公司来西班牙参加MWC。来的人并不多,除了他之外,就只有负责海外市场的副总裁李思了。“其实他这个副总裁都是我刚刚在航班上任命的。”他笑着指了指旁边的李思,“这几天我们俩连轴转,白天忙展会,晚上还得找合适的办公室。”
他的公司在上海,运营着一款基于手机的名片管理软件。因为与摩托罗拉和HTC有着长期的预装合作,该软件在国内已经有了1500万的用户。“其实整整想了一年,我们才决定来欧洲试试。”陈奇有些郁闷,“你知道这么多用户来得有多不容易吗?而且人家(指合作手机厂商)有可能一扭头,就不带我们玩了。”
李思正是在这个节点被陈奇挖来的,他曾经帮老东家在欧洲开拓了100万海外用户。“海外的市场环境会更开放,而且在移动互联时代,只要产品好,就会有市场。”李思试探性地拜访了之前的一些客户,它们对这款软件比较有兴趣。
于是,陈奇决定参展MWC。“效果好了,我就把李思派过来整个分公司。”5平方的展台很简单,除了墙上贴的几张宣传海报外,就是几个演示产品的手机。开展一大早,他们俩就来到了展位,但第一天的效果不甚理想,咨询者寥寥,零成交,陈奇有些失望。
展会第三天的傍晚,我接到陈奇的电话,“我和德国的一家手机厂商签了合同,还有几家小电信运营商也在谈。”他在电话那头很兴奋。
我们俩约在了巴塞罗那斗牛场附近的一个咖啡馆,“他们都很惊奇我们来自中国,因为在之前,只有华为和中兴,更别提我们是做软件的。而且很明显,他们对用户体验的理解要胜于国内厂商,哪怕是一家小厂商都在一个劲地试产品。”还没等我坐下,他就开始滔滔不绝。
“随处可见中国厂商,但和国外厂商相比,我们的产品还相对初级,你看看人家老外把位置服务做得多细。和很多国外厂商交流,它们认为华为和中兴已经有了足够的创新力,而中国的软件企业做的还是笨生意。”
席间,他接到李思的电话,被告知和一个巴西客户吃饭。他匆匆离开,满脸的喜悦。
相关文章: